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99年「人類學知識與博物館之收藏與展示」工作坊會議記要

南島文化專欄

  從《海的記憶》到《門前sasa》:側記阿美族港口部落Cepo’(者播)劇團99年度公演

來自部落的聲音

  當社區學童遇上博物館,假日套裝行程新嘗試重建計畫與創作特展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195期 2011.1.15
 

從《海的記憶》到《門前sasa》:側記阿美族港口部落Cepo’(者播)劇團99年度公演

文‧圖/楊政賢

前言

  港口部落Makotaay位於花蓮秀姑巒溪河口北岸,可說是東海岸阿美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由大港口Laeno、港口Makotaay、石梯坪Tidaan、石梯灣Morito四個聚落所組成。從空中俯瞰,港口部落位在臺灣東部海岸的中心點,沿著秀姑巒溪逆流而上,可以穿過海岸山脈,深入花東縱谷,與中央山脈連接。港口部落是阿美族向南、向西、向北分佈與移動的心臟。面向南太平洋,這裡應當是千百年來南島民族進出往來的口岸之一。

  目前,部落存在的重要祭典為海祭及豐年祭,皆由年齡階級組織規劃及執行。祭典時,年齡階級組織必須遵守嚴格的規範,聽從上級、分層負責任務執行。尤其是七月下旬舉行的豐年祭,族人無論身在何處,都會盡量排除萬難回鄉參加(甚至有人會因老闆不准假,不惜放棄工作)。無論從文化、歷史或地理等之角度看,阿美族港口部落都是獨一無二的。


【照片01】《門前sasa──五年級生兒時部落溫馨記憶》(照片提供/Cepo'(者播)劇團)。

  《門前sasa--五年級生兒時部落溫馨記憶》【照片01】是阿美族港口部落Cepo’(者播)劇團99年度公演的一齣樂舞劇,99年12月17日晚間巡迴至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演出。劇團負責人兼編導舒米‧如妮將《門前sasa》定位為「五年級生兒時部落溫馨記憶」,《門前sasa》不只是一個跨越原漢的歌舞展演,更是一齣穿越時空的環境劇場。這對於一個同樣身為「五年級生」的觀眾而言,筆者很慶幸自己可以在台下,默默地享受台上時光流轉的「停格」,一幕、一幕,空間裡的時間、追憶似水年華……

時光流轉──戲劇場景一幕幕


【照片02】序幕:sasa作為部落家庭聚會座椅的生活功能(攝影/楊政賢)。


【照片03】第一幕:母系家庭──Sasa(攝影/楊政賢)。

【照片04】第二幕:物與物之聲-世紀敲擊樂(攝影:楊政賢)。

【照片05】第三幕:天上的星星(第一景:小嘎定piyat piyat apaponay)(攝影/楊政賢)。

  《門前sasa》是一齣結合阿美族歌謠、舞蹈、樂器演奏、服飾、說書、工藝、戲劇等多媒材的樂舞劇。整齣劇包含一個序幕及五個分幕,序幕揭示了sasa作為部落家庭聚會座椅的生活功能與美學意涵【照片02】。第一幕:母系家庭─sasa(第一景:阿嬤和阿公討論兒子達魯岸工作的情形;第二景:阿嬤的sikal編織中的草蓆、採藤歌)【照片03】。第二幕:物與物之聲─世紀敲擊樂(敲擊雜樂)【照片04】。第三幕:天上的星星(第一景:小嘎定piyat piyat apaponay;第二景:數字歌)【照片05】。第四幕:供給者(第一景:溫馨sasa─夜裡一家子;第二景:生命的延續)。第五幕:沙發與sasa的畫面。

  劇團負責人兼編導舒米‧如妮表示:《門前sasa》希望透過創新的概念與想法,為部落文化展演注入新的元素,也為原住民族展演開創另一個領域。其中,第二幕「物與物之聲─世紀敲擊樂」更是本齣劇的一大亮點與創意展現。因為,戲劇裡的音樂旋律,靈感都是來自大自然所給予的啟示。對一個原住民的劇團而言,這是個大突破,也是個考驗。舒米‧如妮希望能藉由這樣的呈現帶給觀眾不同的體驗與感受。

˙《門前sasa》──阿美族部落的生活美學(註1)

  50年代前海岸阿美族族人,家家戶戶門前一定會有的大樹與大樹下的sasa,無論嬉戲、吃飯、睡覺,是全家平日聚集的生活場域,這一張sasa,是faki(長輩)的寶座,是大人談論家庭事務的會議桌,是夜裡歡唱的舞臺,是啟發小小心靈對宇宙天空的想像,伴著繁星入睡,夢境中同伴們燦爛的笑聲,種種sasa美麗的回憶,曾經的部落生活美學。

˙《門前sasa》──你所不知道的阿美族<客廳>(註2)

  海岸阿美族族人沒有<客廳>這樣的觀念,如果是有?那一定是大自然的各個角落,海闊天空講得真好,這仍是阿美族人的天性。50年代前的港口部落,夏季的夜裡,sasa屋外微弱的燈光,透過光的身影忽大忽小,伴隨著一家子的笑聲。遇到palafang(串門子或族人拜訪)優美的歌聲四起,引來鄰居一同歡唱,就在屋外的sasa,這就是阿美族最具象徵的<客廳>的意義了。

  《門前sasa》是部落一部溫馨版的戲劇,是50年代前的記憶,是現代部落人已無法體驗的一種生活,但港口部落的族人,依舊保留大自然是客廳的生活模式。無論是平日的午餐、聚會或邀約,一夥人就在海邊、溪邊或吃喝或談心,甚至一些重要的議題或會議,都有可能在戶外舉行。因為在大自然下的你我會明白自己的渺小,人與人的距離也變得寬容,即便沒有現代版的簡報室,依舊可以將事件講清楚、說明白。

  《門前sasa》這齣戲劇,傳遞的是人與大自然之間那種不可分離的關係。當然身為現代人的你我,或以發大財為職業的普通男女,大概都無法意識到:你與大自然的呼吸是同等的重要。現代都市人如果你的生活已處於疲憊不堪時,大自然永遠呼喚你,你要做的只是躺在地球表面,然後側耳細聽,不要懷疑:它會給你充分的答案,一次三次繼續你的生活旅途,有一天你會意識到大海會說話,山會講故事,最終你會明白大自然是生活大師。

˙《門前sasa》──物與物的世紀敲擊樂(註3)

  以往在舞台上慣用的傳統器皿或道具,舉凡sasa本身、竹籃、杵臼、水竹筒或者是整個傳統屋,搬上舞台可能只是個背景,觀眾不會明白,它是如何被使用的?只認為它是原住民的器具或道具。在這一幕的精華是,除了將器具原來的用途呈現外,把九種器具本身與被操作的農作所接觸而發出的聲音,整理出一套既優美又震撼的音符,包括水聲、豆類日曬後的操作聲、當農作與竹簍接觸、木、石、竹製器皿被敲擊的聲音及sasa本身,都是我們旋律的來源,加上人與物本身的舞台肢體語言。物與物本身的接觸聲,常是被遺忘或被忽略的聲音,現代人熟悉的音樂已經是標準化了、是主流化了。

結語:從《海的記憶》到《門前sasa》


【照片06】原舞者93年度製作《海的記憶》海報。


【照片07】港口年祭樂舞中的舞者頭飾,猶如太平洋翻飛凝結的白色浪花 (攝影/楊政賢)。

【照片08】我的歌聲是因為我的腳步順著礁岩,我看海浪使我學會了舞蹈(攝影/楊政賢)。

2004年,筆者當時任職於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負責規劃執行原舞者當年度的舞碼製作《海的記憶—阿美族港口部落樂舞》【照片06】。《海的記憶》演繹的是當地族人的日常生活、歲時祭儀、歡喜相遇與歌舞靈浴,包含有生命之歌、童年往事、部落之聲、伐木拉牽、取火、尋訪、和解、慰問、聚會、風中的巫師、海祭與年祭等內容【照片07】、【照片08】。從「部落」到「舞台」,原舞者藉由文化展演探訪了族人在秀姑巒溪浮沉、在太平洋漂流、在海岸山脈穿梭的身影……使一個眼神,過一個生活,走一趟故事……記憶,就像大海般湧現……

  從《海的記憶》到《門前sasa》,這兩個不同的演出,都同樣見證了港口部落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與多元豐富的部落生活,也都讓不同的樂舞或戲劇展演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素材。祝福港口部落Cepo’(者播)劇團能繼續推出更多諸如《門前sasa》的樂舞展演與生活劇場,讓社會大眾看見更多在地族人的歌舞演繹,原歌構築蒼穹、舞蹈丈量大地,並引領我們進入原住民最最原初的生命體驗與環境意識,進而豐富臺灣更多元的藝術展演生態。然而,這種原住民最最貼近土地的部落生活美學,其實一直就存在於部落的山海國度或曠野林間,一如港口部落已故的老頭目Lekal Makor對部落的孩子們曾經訓勉的一些話語(茲引為共勉之):

前面的蘆葦為什麼長得很快,我都看不到田了
而我的駝背也沒辦法伸直了
這些孩子再不回來,我根本看不到前面的海了
孩子們再不回來,我走過的路,你根本也找不到,因為都是被草蓋住了
回來吧!部落的孩子們
我的歌聲是因為我的腳步順著礁岩
我看海浪使我學會了舞蹈--
你可知道我們的舞步來自海浪
你可曾見過,海浪停止拍打--
歌聲與舞蹈讓你的生活更踏實
你已經擁有一切
為什麼還要更多 --

註:
1. 文字內容引自《門前sasa》投影布幕(1)。
2. 文字內容引自《門前sasa》投影布幕(2)。
3. 文字內容引自《門前sasa》投影布幕(2)。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童春發│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