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瓦侯族(Navajo)傳統建築以泥蓋木屋(hogan)為代表,那瓦侯族語hogan的意思是「家的地方」(home place)。那瓦侯的祖先於西元十一世紀自加拿大西部開始向南遷徙,沿途經過北美洲西岸狹長的山岳地帶,遷徙時可能以家為單位,故所搭建臨時性的房屋,大都十分狹小,他們使用有分叉的樹枝,搭蓋成圓錐形的小屋,樹枝集中交叉於頂部,相互支撐,最後在木結構外覆蓋茅草遮掩縫隙。
當那瓦侯的祖先到達今美國西南地區,因為受到當地普布羅族(Pueblo)文化影響,開始在地面上挖掘地基,蓋成像穴屋(pit house)形式的房子,房子門朝東方,牆壁以木材層層堆疊而成,縫隙用樹皮覆蓋或填補,在建築形式上也改採用普布羅族人使用的泥土磚材,取代傳統的茅草,覆蓋於木屋外層。屋頂則是用泥土外敷。考古學家在許多那瓦侯的建築遺址,發現有眾多類似普布羅族形式的建築。
那瓦侯泥蓋木屋有幾個基本特色:通常只有一個房間,略呈圓形,中央有一個地爐,地爐正上方有一個開口,做為火爐排煙換氣的出口,房屋的大門永遠朝向太陽升起的東方,房屋通常是由居住者自行搭蓋的。
尖頂型侯崗,為最古老的侯崗樣式,主要由四枝交叉在屋頂,下方分別指向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的木柱做為主樑,屋外圍通體覆蓋泥土,亦稱之為男人屋。(引自Nabokov(1989)p.
325) |
那瓦侯的泥蓋木屋與其神話傳說息息相關。據說泥蓋木屋的建築形式是一項神賜予的禮物:傳說那瓦侯族始祖第一男(First Man)與第一女(First Woman)完成旅行三個地底世界的任務,最後到達地面(也就是我們目前生活的世界)。他們受到說話神(Talking God)的歡迎,為了慶賀兩人,說話神創造了第一個圓錐形的尖頂屋(那瓦侯人通常稱其為男人屋),房屋的形式是仿自新隆起的哥伯那朵山(Gobernador Knob
Mountain,位於今美國新墨西哥州,那瓦侯人稱其為世界之心),說話神用四種聖石、綠松石、貝殼與黑曜石製成房屋交叉的主支架。
後來,因為男人屋的空間過於狹小,因此說話神將原來的男人屋吹倒,擴建成具有圓拱形屋頂的木屋,那瓦侯人稱為女人屋,女人屋的形狀是仿自修爾那朵山(Huerdano Mountain,位於今美國新墨西哥州,那瓦侯人稱其為世界之肺,傳說女人屋是太陽神之妻千變女(Changing Woman)的房子)。今日那瓦侯人每當將舊式圓錐形房屋改建時,就會在門底放置貝殼與綠松石,象徵說話神創建第二種房屋的過程。由於房屋是神靈所賜予,因此那瓦侯人認為房屋一樣是有生命的,需要定期受到淨化、祝禱與供養。
六角形侯崗,屋頂以木頭交疊支撐,略施泥土覆蓋,1880年以後逐漸成為那瓦侯人主要的家屋形式,又稱之為女人屋。(引自Nabokov(1989)p.
325) |
泥蓋木屋內的生活方式遵循傳統信仰進行,屋內地板分成男∕南方與女∕北方兩個區域,餐具與食物儲存於女性區域,男人的用具則放置在男性區域。當舉行祭儀時,男女座位是強制區隔的,不可逾越。
長期遷徙的那瓦侯人對於居家風水有所禁忌,他們非常懼怕惡運降臨至屋內,所以嚴格禁止在門柱上敲打,因為這種敲門聲被認為是邪惡的風神所製造出的聲響。假如家中發生嬰兒早產或是家人猝死,這個房屋就會被棄置不用,屋中的爐火會被完全熄滅,屋頂的煙囪口也會被封死,房屋北面的牆會被打通,用來搬運屍體。全家人在處理完死者後事後,就會立即搬走,這棟屋子被人們視為死亡之屋或是無火之屋,即使是流浪的旅行者也會迴避這種不祥之屋。
四方形木構侯崗,可能是早期的專門舉行儀式的場所,出現年代約在1870年左右。(引自Nabokov(1989)p.
325) |
十八世紀晚期至十九世紀初,那瓦侯人受到西班牙移民的影響,開始畜養綿羊和馬群,他們學習西班牙人開始以直立柱搭建房屋牆面,再以牆面支撐沈重的屋頂。
那瓦侯人的居住營地通常由幾個家庭共同居住,這幾個家庭是沿母系追溯有血緣關係的家庭,每個家庭居住在各自的泥蓋木屋中。在夏季的時候,那瓦侯人在低海拔地區進行簡單的耕種,冬季時則避居到溫暖的山腳下畜養羊群。有時他們也會改變這個慣例,夏季放牧,冬季耕種,但不變的是會隨著季節變化,遷居到不同的地點。季節性的遷移地點取決於水源、草地、柴火等生活所需的資源是否容易取得而定。
那瓦侯人的夏季住屋通常為涼爽的草棚屋,他們用直立柱支撐橫樑,建成方形屋頂,棚架四周則斜置一排木棍,用以遮蔽強風與風砂,屋頂上則加茅草遮陽。在舉行戰舞或女子舞蹈(War or Squaw Dance)等儀式時,通常會在這種大型的棚架下宴請賓客。此外,那瓦侯人也會視需要搭蓋穀倉儲存糧食,或是圍起籬笆柵欄圈養羊群。
那瓦侯族另外一個建築特色就是蒸汽浴室(sweathouse),蒸汽浴室通常搭蓋於營地外圍的空地上,是一個小型的尖頂泥蓋木屋,有時外面會彩繪閃電和彩虹等圖案,人們使用乾火將屋內加溫,這與其他民族在太陽晒熱的石頭上加水產生水蒸汽的方式不同,經過一段時間在屋內祈禱與發汗,他們用屋外的乾沙包裹身體,等到沙土冷卻後,再撢去身上的灰塵,此為那瓦侯人特殊的淨化方式。
十九世紀初期,西方鐵器傳入美國西南地區,那瓦侯人開始使用鐵斧將木頭砍出V形缺口,使房屋的牆木可以互相扣合,屋頂上再覆蓋紅土。有時他們也會使用當地隨手可得的材料,例如鐵軌、木板、泥磚、岩石等做為房屋邊牆,門口則以毛毯或是木板做為門掩。
現代那瓦侯的建築結合了這個族群數個世紀以來的建築風格與建材的變遷於一身,猶如一個建築博物館。在一個那瓦侯居住營地上,我們往往可以看到一座尖頂泥蓋木屋,一般人大都建造六角或多角形的女人屋,樑托結構起始於地面,拱形的屋頂正中央留有一個六角形的排煙口,這是部落議會訂定的基本建築樣式。
參考文獻
Nabokov, Peter and Robert Easton
1989
“Hogan, Ki and Ramada—SouthwestⅠ.” Native American Architecture. Oxfor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22-347.
傳統與變革-北美西南與臺灣東南原住民的工藝與文化
展出時間: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五日至九十二年十一月九日
展出地點: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第四特展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