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也是一種在一起的可能──談史前館與青少年計畫「記憶、祭儀與技藝─原住民青少年文化成長班陪伴教學」

來自部落的聲音

  期待新勇士的誕生──光榮部落年齡階級訓練核心幹部心得感想

來自部落的聲音

  明年的未來,繼續傳承──光榮部落新馬武外心得感想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189期 2010.10.15
 

也是一種在一起的可能──談史前館與青少年計畫「記憶、祭儀與技藝─原住民青少年文化成長班陪伴教學」

文:林頌恩‧圖/光榮部落提供


小馬武外分批祭祖、歷代頭目(告訴祖先自己的名字)。


各年齡階級依長幼順序座好進行分配煮好的牛肉串。

  今年是正式運作「記憶、祭儀與技藝─原住民青少年文化成長班陪伴教學」這項計畫的第二年,依照往常的經驗,總是很讓我珍惜與部落合作後所能看到青少年成長的點滴改變。或許很多事情不會那麼明顯,也不會立刻到位,但是只要有努力的開始,就有更加進步的可能。

  這項計畫源於最初看到部落總有許多非正式組織,例如青年會、年齡組織等,在暑假期間或祭典前夕來帶領部落青少年接觸、認識自己部落文化時,但卻苦無正式組織的身分可以申請經費來辦理,因此甚至必須投注許多人力或自掏腰包透支許多經費。那麼,博物館可以在這一部分如何與部落協力進行照護與引發?儘管博物館能做的不多,但是若能在過程中也讓主要參與的工作人員感到「博物館與你一起努力」,或許在原本就很孤單辛苦的實踐路上,還能夠感受到更多溫暖的火花與亮光。

  這兩年來,史前館以其促進原住民文化教育、保存與活化的角色,希望結合部落組織為學童設計的暑假部落文化課程。這些內容由部落自己依照需求設計,主要是結合老壯中青少等輩進行跨代連結,透過部落長者教學,涵蓋物質文化如工藝技藝學習、非物質文化如歌舞祭儀操作學習等等,以及青壯輩居中的協助與轉譯,致力於原住民族民族教育與兒童教育的紮根推廣。方式則是與屏花東幾處部落合作,提供簡單的經費,希望可以支持地方部落長者與青壯年共同陪伴青少年、兒童在地學習成長的照護工作與文化傳承。然後再藉由邀請青少年與工作人員寫下心得並編輯,分享給社區原有的社區報、或是由社區自編或館方代編的部落刊物,讓部落所有的人都能透過這份紀錄得知青少年的參與感想。最後也將這些圖文心得集結在本館電子報,希望能跟更多部落、朋友分享族人認真走過的痕跡,同時也能在各自的部落為了助益青少年的成長來更加努力。這是博物館可以跟部落在一起並肩努力的一種可能。

  今年讓我很感動的部落之一,便是花蓮壽豐鄉光榮部落(Rinahem)於祭典前夕帶領小馬武外(Ma’uway)邁向成年禮的歷程。這次與我聯繫的部落聯絡人是合作文史書的編輯林惠蘭,行事精準的她,很久以前就在擔心今年的青少年訓練該怎麼進行。光榮部落是七腳川後裔人數極多的大部落,大部落往往會碰到的問題便是想做、該做的事情很多,但是怎樣找到可以一起出來合力做事的人就很難協商好。因此人力是一項問題,但隨之而來的經費也會是一項困擾。就在我跟她提到可以盡早一起合作,惠蘭表示願意試試看來擔任這個窗口,身為部落婦女可以從旁「大力」協助很多事,站到第一線最前端的部落男性,通常也需要婦女同胞幫忙很多要務,好讓他們全心發揮,這一點惠蘭跟她的部落兄長們搭配得很好,也讓我很感動看到他們在這段歷程所帶來的豐美果實。

  合作過兩年部落文史書美術設計的惠蘭,很知道部落祭典的相關儀式流程是進行祭儀之前先需從老人家那裡先調查整理出基本資料,有了這份文字化的資料,再加上相關的討論,就可以比較快將青少年的訓練流程安排出來。於是我這邊就三不五時收到她整理出來的資料,或是透過MSN彼此打氣吐槽,最後就是看到她拍出來的照片以及鼓勵青少年們所寫下的今年參與年齡階級訓練的心得,字裡行間有著對自己參與部落事務的興奮與期許,讓人感覺,年輕人真的有從中經歷到什麼、更深刻感受到什麼。而那種與自己部落緊密相聯繫的感覺,也只有透過這種集體活動的時刻才能有機會更加累積。


50年一次的大小馬武外大合照很感人哦。

  其實,過程中,真的,博物館從頭到尾都沒有做什麼,有做的,也不過就是我們相信部落所執著的苦心,以及對年輕人的期待而已,然後再設法透過一些模式的操作分享,把這個經歷組裝起來以激起更多後續的漣漪。惠蘭看到年輕人寫下的回饋,她自己也感動了老半天。為了讓更多人看到年輕人的照片跟心得,也把她幫忙編製的部落刊物創刊號分享給更多人知道,尤其是連結給在外地唸書跟工作的小馬武外,惠蘭也去拗了夥伴燕萍設置以「光榮部落」為名的Facebook帳號,陸陸續續把年輕人受訓的影片剪出來放上去。看著她們在這個部落帳號第一則訊息寫道:「期刊。照片。光榮部落的一切以後都會放在這裡啊!」還有族人們陸陸續續的留言,我也跟著開心、感動,對於今年夏天光榮部落真實走過的這一切。我也期待,還有更多部落能夠從最源頭的部分,繼續照護我們這群最需要長輩陪伴好獲得更多對部落感動的青少年們,因為也只有他們願意承接下去,今日我們所努力的一切才有接棒的對象。

  備註:史前館與青少年計畫「記憶、祭儀與技藝─原住民青少年文化成長班陪伴教學」,歡迎屏東、花蓮、臺東的部落非正式組織於每年三至四月提出合作想法,如需相關說明與格式,請mail至 edu@nmp.gov.tw 索取。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童春發│主編:劉少君│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