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話題‧話語
  台東縣鳥──烏頭翁

博物館頻道

  前進中國西南收藏與學術研究交流

博物館頻道

  盛夏的音樂饗宴──第一屆MISAWUR大提琴音樂研習營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184期 2010.8.1
 

台東縣鳥烏頭翁

文‧圖/張至善

  今年(2010年)6月份有一則聯合報的新聞,內容是:

史前館新嬌客 烏頭翁門口孵蛋
2010/06/24 聯合報 記者施鴻基

  台東縣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最近來了嬌客借住,1對烏頭翁罕見地在門口盆栽上築巢孵蛋,1周前3隻雛鳥陸續破蛋而出,連日來親鳥輪流捕蟲餵食。史前館為保護烏頭翁家庭,已請保全員納入巡邏保護範圍。……

  為了讓大家更為瞭解烏頭翁的相關知識,整理介紹如下:


烏頭翁。

  烏頭翁為台東縣野鳥學會的會鳥,同時也是台灣特有種鳥類之一,臺灣特有種的意義是指在全世界也只有在台灣能看到這種鳥,被選為會鳥實在是有著特別的意義和特色。

  烏頭翁其實在台灣北部和西部常看到的「白頭翁」長得很像,二者同科同屬,食性也很相近,不論在身體大小、外型或是顏色上都十分相似,最大的差異是在一頭烏溜溜的頭髮,白頭翁頭頂則有白色斑塊。值得介紹的是這兩種鳥類有趣的地理區隔現象,試想在台灣西部的屏東楓港和臺灣東部的宜蘭蘇澳兩地畫一條線,加上中央山脈的阻隔,這條界線的北部是白頭翁的地盤,而線的南邊就屬於烏頭翁的勢力範圍了。具體來說,白頭翁分佈在台灣西半部平原與宜蘭,而烏頭翁則廣泛分佈在花蓮、台東與恆春半島等地區。只有在兩個領域交疊的區域可以同時看到白頭翁與烏頭翁,但事實上這條隱形的線並沒有具體的區劃,在這些交疊過渡的地區兩者偶爾會發生自然雜交,而生出頭頂顏色各不相同的「雜頭翁」來。


白頭翁。

  烏頭翁的生性活潑,外貌逗趣,烏頭、白臉,還有著彎月眉及美人痣。在繁殖季來臨的時候,牠們大多會成雙入對的活動,偶而還會進行著抖翅、鳴叫的求偶動作。牠們以植物性的果實、種子為主要食物,例如桑樹。有時也會捕捉昆蟲等動物性食物來補充營養。牠是平地常見的鳥種之一,時常出沒於低海拔的公園、庭院、果園、次生林及淺山地區的闊葉林中。

  有學者研究發現,近40年以來,烏頭翁的分佈範圍並沒有什麼改變,但白頭翁及雜交個體則不斷的入侵烏頭翁的分佈區域內,雖然原因是什麼尚無精確的研究,但可推究的原因極可能是因為近年錯誤的放生觀念及便利的交通之故;例如把白頭翁捕捉後,然後在東部或恆春地區進行放生,這樣的行為增加了雜交的機會,也使雜交的個體數量變多,因而逐漸改變了烏頭翁族群的基因完整性。現今主要威脅烏頭翁基因存續的問題,在於白頭翁持續入侵烏頭翁棲地並產生雜交種。也因為烏頭翁族群的未來堪慮,在2008 年的3月,行政院農委會將原屬保育類第三級的烏頭翁,提升為第二級的保育類,列入「珍貴稀有野生動物」之列。


雜頭翁。

  史前館的烏頭翁育雛最後以喜劇收場,最後小鳥平安的長大、離巢了。但是若您在野外或其他地方看到孤伶伶的雛鳥您該怎麼處理呢?這裡所指的雛鳥是指身上沒什麼毛,通常無法站立的小鳥。在野外,若撿到雛鳥,鳥巢應該就在上方不遠處,請試著找出鳥巢的位置。雛鳥沒有受傷的話,最好的處置方式是儘快放回巢裡,不用擔心雛鳥若沾上了人的味道會被遺棄,鳥類的嗅覺其實並不發達,短暫接觸所染上的氣味親鳥不會介意。如果鳥巢太高、找不到,或是整個鳥巢都掉在地上,可以用小塑膠盒或碗做一個臨時鳥巢,底部記得打幾個洞幫助排水,然後鋪上幾層廚房紙巾。把新製作的臨時鳥巢盡量放到原鳥巢附近,注意固定,再把雛鳥放進去,並退到一定的距離以外觀察,通常親鳥過不久就會回來餵食了,切記不要一直站在雛鳥旁邊,親鳥會不敢靠近。如果雛鳥受傷了,或確定親鳥已死亡,請儘速聯絡就近的鳥類救傷中心,小鳥兒才有存活的機會。

相關鳥類救傷資訊諮詢:
中華民國野鳥協會
http://www.bird.org.tw/
各地鳥會連結
http://www.bird.org.tw/index.php?block=contents/7-1.php

參考資料:
陳維婷。2008。撿到小鳥,怎麼辦?!環境資訊中心網站,http://e-info.org.tw/node/37240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童春發│主編:劉少君│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