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的大與小
喇叭型玉環
【博物館人札記】
期待博物館與原住民的關係─都是對方的養分
考古學家如何應用植物孢粉來了解史前人類的生活環境?
 
 
史前館電子報第10期 2003.05.01
   
 
 
期待博物館與原住民的關係─都是對方的養分/盧梅芬
季‧拉黑子為參觀展覽的港口部落族人解說 尤瑪‧達路與部落婦女以纖維創作展現泰雅族傳統染織到創新的歷程

我們不要被當成工具,我們的部落需要養分。如果不想被消耗,自己要先強壯起來並有所堅持。有力量,才有能力學習接納、吸收,才有文化前進的動力創造力」。這是參與策劃「微弱的力與美特展」的原住民藝文工作者深沉的感嘆、共同的心聲與生命歷程。

參展者當中,尤瑪.達陸的第一個十年,透過傳統服飾努力尋找自己文化的容貌,建立深厚的文化基礎,現在開始的第二個十年,則是與部落婦女透過作品共同開拓與創造更美麗的自己;季拉黑子的第一個十年,不斷探索文化價值與深化個人的創作,現在的第二個十年,帶動部落青年實際參與部落文化發展。他們各自以自己所熟悉所能掌握的方式,試圖改變這樣的社會問題。人生有多少個十年,他們的回溯過程,是以十年為一單位計算,反映了原住民文化的覺醒重建與貧困兩面。

他們多年的反省與實踐,也反應在共同策劃的構想、過程與展示成果。當博物館致力於傳達原住民的文化知識時,他們更在乎的是如何讓文化價值體現,更進一步的希望透過博物館展演的機會,對部落有實際的影響。他們所關切的,和傳統博物館以文物傳遞的原住民印象,相隔是那麼的遙遠而現代的博物館如何扮演積極的文化發展的催化劑,則是策展過程中另一個深切的體會。

對於博物館,努力讓大眾看到不一樣的原住民;對於原住民,成為文化活化的一環是這個展更積極的目的。拉勞蘭部落尋找認同與重建的過程,是一種集體心靈治療的過程,具體呈現了不同的觀點與詮釋。有別於傳統博物館的文物、知識分類式展示,原住民的參與讓博物館擁有更多不同且具創意的展示語言。

過去原住民在博物館裡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受訪者、資料提供者或文物製作者。譬如一位原住民為博物館蓋了一間石板屋,但他不知道這個石板屋將會如何被詮釋、被介紹予社會大眾。從專業學術的知識權威殿堂到兼顧思考原住民文化的多元詮釋與多元論述,是博物館的發展趨勢。原住民如何實際在博物館擁有參與的機會以及如何展現自我文化,而不是雇主/受雇關係而已?不僅止於學理的討論,更需要的是從制度與運作的實際執行層面進行討論與實踐。

這次參與策劃的原住民有著共同的特質文化使命感,之於博物館人,反省到的則是除了學術專業、文化行政能力、人文素養之外,同理心與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而這兩股力量的結合,才能共同推動原住民文化教育並互是對方的養分。一如尤瑪‧達陸從事部落文化工作的體會:「文化是一種累積,曾經,為她奮鬥的你我,將成為她的養分。」▲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