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的台灣原住民研究概況
文/徐雨村
在1895至1945年日本統治臺灣期間,日本學者展開對於台灣原住民的系統化、科學化研究。就人類學而言,可以分為三個時期:1.東京人類學會時期,1895至1900年;第二期,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時期,1901到1928年;第三期,台北帝大成立到台灣光復,1928到1945年。本文分就這三個時期,針對重要學者的論述、研究範圍等進行概要介紹。
一、
東京人類學會時期 1884年,東京人類學會成立,但是苦無適合的民族學研究題材。1895年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島上的原住民吸引許多日本學者前來研究。 1.入江英,1896年出版《臺灣番族圖繪》,共分四部分:平埔、白狗﹙Atayal﹚、布農與鄒族﹙Bunun & Chou﹚、排灣﹙Paiwan﹚。 2.鳥居龍藏,在1896年到1900年間來台四次,主要在東臺灣進行研究,雖然有充足的資料撰寫九部報告,但僅出版《紅頭嶼土俗調查報告書》﹙1902﹚與〈Etudes Anthropologues:
Les Aborigines de Formose〉﹙1910﹚,該書是台灣原住民的第一本民族誌。鳥居的研究涵蓋民族學、體質人類學、語言學及考古學,對後繼者影響甚大。 3.伊能嘉矩,先後出版《臺灣蕃人事情》﹙與栗野傳之丞合著﹚﹙1900﹚、《臺灣蕃政誌》﹙1904﹚、《台灣文化誌》﹙1928﹚,對於台灣原住民的分類與平埔族文化的研究居功厥偉。 4.森丑之助﹙又名森丙牛﹚,1895年來台,原為中國官話的翻譯官,來台後改學原住民語言,著有《臺灣蕃族志》﹙1917﹚與《臺灣蕃族圖譜》﹙1918﹚,1923年返日途中離奇失蹤。
二、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時期 1901年台灣總督府成立「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由岡松參太郎主持,起初以法制舊慣為研究範圍,1909年設立蕃族科,研究原住民固有習慣,主要的人員與論述如下: 1.佐山融吉,《蕃族調查報告書》八冊,1913至1921年。 2.小島由道、安原信二、河野喜六、小林保祥,《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八冊,1915年到1921年。 3.岡松參太郎,《臺灣蕃俗慣習研究》八卷。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在1919年解散,由「蕃族調查會」代行出版事宜,此後到1928年台北帝大成立之前,原住民研究陷入低潮,這段期間的代表學者為小泉鐵,1925年到1928年數度來台,著有《蕃鄉風物記》﹙1932﹚、《臺灣土俗誌》﹙1933﹚。
三、
台北帝大成立到台灣光復 1928年台北帝國大學成立,為台灣原住民研究帶來嶄新局面,文科設有土俗人種學、南洋史、印尼比較語言學等講座。其中土俗人種學研究室係以台灣原住民文化為對象,進行理論性探討,主任為移川子之藏,助手宮本延人,培養的學生為馬淵東一。1931至1942年出版《南方土俗》學術雜誌六卷。 1930年至1932年,該研究室與語言學研究室小川尚義及淺井惠倫合作研究,1935年出版《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與《原語高砂族傳說集》。 1935年之後,馬淵東一的田野工作集中在布農族、鄒族,他在1945年之後仍繼續從事台灣原住民文化與印尼、琉球等地的泛文化比較研究。 台北帝大尚有下列幾位研究原住民的學者:
1.岡田謙,在社會學研究室探討家族的組織結構,1942年出版《未開社會的家族》。
2. 增田福太郎,農業經濟研究室,1942年出版《南方民族的婚姻–高砂族的婚姻研究》,1944年出版《原始刑法的探討》。
3. 奧田彧,農業經濟研究室主任,1933到1941發表五篇有關雅美族農業經濟的論文。
四、其他 台南高等工業學校教授千千岩助太郎,在1937年到1942年在《臺灣建築會雜誌》發表一連串針對原住民家屋的建築學研究,1960年集成《台灣高砂族的住家》,為現今原住民傳統住屋的最完整記錄,九族文化村的原住民住屋即參考其著作而成。 總督府理蕃課在1931到1936年間進行蕃地開發調查,由平澤龜一郎、瀨川孝吉等人完成。 其他在日治時期後期有名的學者有下列三位:
1.古野清人,在編撰原住民慣習法語彙辭典時,附帶蒐集各族的宗教、祭儀生活,1942年著成《高砂族的祭儀生活》一書。
2. 國分直一,在台南附近採訪西拉雅族,著成《祀壺之村》﹙1944﹚。
3. 鹿野忠雄,1934年起從事原住民文化的實地調查,特別專注於蘭嶼雅美族。1945年由瀨川孝吉協助,完成一部雅美族圖解民族誌。但他當年到北婆羅洲調查時,一去不返。
五、結語 近年來台灣原住民的研究蔚為風潮,日治時期的研究成果也受到正視。在中央研究院與若干出版業者的努力之下,陸續將這些書籍中譯或是重印出版,使我們突破語言上的障礙,一窺日本學者當年的心血結晶。
參考書目: 劉斌雄 1975 日本學人之高山族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40: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