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南島文化專欄
  從斷裂到銜接傳統織布的技藝傳承─兩位賽夏族女性工藝師的故事

南島文化專欄

  臺灣神祕的矮人傳說

博物館頻道

  走讀臺灣點滴故事:提走行動故事箱來到部落國小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本館於2月9日與羅山學堂合作辦理兒童考古營隊,活動首先要了解好多神祕的考古知識,還有考古學家的辛苦,再到展示廳聽取老師告訴大家的考古文物和歷史知識,最後再到考古現場認識很多發掘出的建築結構。

  有了老師們教給大家的知識,就能到考古沙坑區和月形石柱實際體驗當小小考古學家了!「老師你看,我挖到了~」「紀錄~紀錄~」每組團隊合作得都很有默契,活動進行時,興奮的神情也完全呈現在臉上了呢!經過了這整天的活動,相信大小朋友都有更加了解考古是怎麼回事。

文‧圖/卑南遺址公園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85期 2023.2.15
 

  本館推出與賽夏族人合作的特展「斷裂與銜接:博物館與賽夏族織藝回返之路」,展期至2023年2月28日。本期推出的兩篇文章都與賽夏族有關,除了認識兩位工藝師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也認識矮人的傳說故事。

  本期接著看去年走讀臺灣團隊的說故事系列活動,如何與族語老師一起合作,將行動故事舞台箱帶入校園,結合圖片變化、故事情節及族語講述的多方吸引力之下,帶領小朋友進入故事的世界。

 
 

從斷裂到銜接傳統織布的技藝傳承─兩位賽夏族女性工藝師的故事

文‧圖/溫璧綾


正在織布的風麗珠老師

前言

  本館「斷裂與銜接:博物館與賽夏族織藝回返之路」特展除了靜態的文物及多媒體展示外,於2022年12月30日至2023年1月4日特別安排動態的現場織布展演活動,由兩位賽夏族女性工藝師於特展廳內進行地機及桌機織布的演示,除了讓現場觀眾能欣賞場內的織品外,亦能實地觀看賽夏族傳統的織布方式,兩位織布老師也能與現場觀眾互動並回答觀眾的問題。

  在演示現場還曾發生了一段小插曲,有個小男孩跟媽媽說:「媽媽妳看,真的有賽夏族欸。」隨後又跟風麗珠老師說:「老師沒有騙人,學校沒有亂教。我考試都答對哦,賽夏族的矮靈祭。」對於年紀較小的觀眾而言,現場演示的吸引力似乎更勝於展示架上的文物及展版上的文字。

詳全▲TOP

 
 

臺灣神祕的矮人傳說

文‧圖/傅鳳琴


「斷裂與銜接:博物館與賽夏族織藝回返之路」特展入口

  臺灣各地流傳許多矮人的傳說。早在清代文獻《臺灣府志》與《鳳山縣志》即記載深山中住著矮人:「人狀如猿猱,長不滿三尺,見人則升樹杪。人欲擒之,則張弩相向,緣樹遠遁。亦有鑿穴而居,類太古之民者。」(周元文,1960:241)其中所提及「長不滿三尺」或「長僅三、四尺」的「人」或「蕃」,就是現今稱的「矮人」。日本學者伊能嘉矩曾經在日本的《東洋時報》發表了一連串的文獻,標題為「台灣的烏鬼番」,指出臺灣的原住民各族,除了蘭嶼的達悟族(雅美族)之外,幾乎各族都有祖先與矮黑人相處的傳說,布農族和鄒族更指出矮黑人比他們早到臺灣。

  臺灣原住民「矮人」的傳說,有稱小人、黑矮人,或稱小矮人、烏鬼番等。排灣族以ngedrel稱呼矮人,傳說他們身材矮小,身高不過我們的一半,但是力氣很大。矮人獵到羌,揹起獵物,因為身體矮小,羌的背部就拖在地上。布農族稱矮人為saluso,身高不足三尺,經常躲在岩石後或香蕉樹下。泰雅族稱矮人misinsigot,住在遙遠的山後,身材矮短,約三尺左右,身手非常矯健。阿里山鄒族稱矮人sayucu,身材矮小,連樹豆枝幹都能攀爬。卑南族南王部落稱矮人kikik,不穿衣服,住在山上,身高只有四、五歲孩童般高。賽德克族傳說矮人體小,身高只到成人的胸部。邵族傳說小黑矮人,不僅身材矮小還有尾巴,比邵族人先居住在日月潭。學者劉育玲分析在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布農族、邵族、鄒族的分佈範圍,矮人的傳說是族人們經常因為種種原因與矮人發生爭戰。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及拉阿魯哇族,矮人的傳說是早期祖先在遷徙或部落建立時,偶然與矮人相遇之事,有的得到矮人友善的協助,有的還曾與矮人通婚等等。(劉育玲,2015)

詳全文▲TOP

 

 

走讀臺灣點滴故事:提走行動故事箱來到部落國小

文‧圖/張雅惠


Bukun老師與加拿國小師生互動

  從2019年走讀臺灣的活動開始跟著史前館的「走讀臺灣」企劃開始,透過各種活動來閱讀感受繪本故事中的故事,至2022年參與走讀臺灣「說講認識‧家鄉事」的執行,惟因五月份疫情關係致使活動取消。一直到與學校及講師多次接洽,最終敲定於2022年9月22日辦理一場「到校說故事」,以史前館出版的《Kulumaha回家吧》為文本,邀請Bukun Takistalan胡欽福講師,以族語為主、華語為輔,為海端鄉加拿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說故事。也感謝同事再次邀請我加入說故事團隊,透過先前的經驗來協助校園說演故事的運作順暢。

  我與走讀團隊於2022年4月間拜訪Bukun老師時得知,他是《Kulumaha回家吧》這本繪本的布農語譯者,身為負有使命感的布農族語老師,他常在校園及社區努力持續發展族語。當天Bukun老師拿早期的故事繪本跟孩子們述說布農族的傳說故事,他說投入族語教學非常需要各種閱讀教材資源;看著老師拿出那些泛黃有著歷史感的故事本,感受到Bukun老師用他的經驗在部落在各地推廣,深深相信每一個人都有故事,透過這場說故事活動,也讓身為布農族的學童們更加認識自己的族群身分及歷史故事,是這麼獨特又趣味。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斷裂與銜接:博物館與賽夏族織藝回返之路特展
    時間:2022/10/25(二)~2023/2/28(二)
    地點:康樂本館-第2特展室
  • 我們活過:考古人骨遺骸暨墓葬展
    時間:2022/10/1(六)~2023/5/26(五)
    地點:康樂本館-第1特展室
  • 直擊!博物館後臺特展
    時間:2022/11/18(五)~2023/5/7(日)
    地點:南科考古館-特展廳
  • 「考古‧工具‧人之都市考古傳說」特展
    時間:2019/11/12(六) ~2023/2/28(二)
    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B03藝文展覽館B棟(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走讀臺灣

  • 走讀史前‧追隨風暴之子的履跡
    活動時間:2021/10月‧線上播放
    追隨著風暴之子的主人翁瓦利,走訪花東海岸及縱谷的史前遺址吧!地表可見的巨石、散落的陶器或石器,都是史前人群生活的印記,站在遺址上遙想3,000年前,人們奔馳狩獵生活日常的情景,隨著風聲而來的古老低吟。 文本《巨石,你好!》

 》卑南遺址公園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12年1、2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