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斷裂與銜接:博物館與賽夏族織藝回返之路」特展經驗與轉型正義的思考

博物館頻道

  撒古流‧巴瓦瓦隆的圖紋工程:重建臺灣原住民藝術史蒐藏

回想‧迴響

  「走讀GOGO樂:尋找Happy Haipis紅嘴黑鵯」構想緣起與辦理心得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本館於2022年10月1日推出「我們活過:考古人骨遺骸暨墓葬展」台東巡迴展,該展2021年於南科考古館展出時頗獲好評。特展以考古學、體質人類學對臺灣史前文化人骨遺骸及墓葬研究之成果為背景,說一則有關生老病死的故事。透過科學分析方法,讓觀眾一窺先民的生計活動、精神信仰與社會組織,並感受他們在那個遙遠時代中所譜出的生命樂章。基於對先民的尊重,現場人骨展件均以3D掃描模型及仿製標本替代,本展展至2023年2月28日歡迎觀眾懷抱對知識的好奇心,一同認識臺灣史前先民們的生命故事。

文‧圖/史前館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77期 2022.10.15
 

  織品重製不是一條簡單的路,尤其是從50年前曾經在祭場上被穿過的衣服,要分析如何織作的技術再重新製作、再穿著織好的衣服回到祭場,這個過程,本身便是一段不容易的重製回返之路。

  藝術作品的購藏,會反映藝術的歷史脈絡。而本館所辦理的「重建原住民藝術史購藏計畫」,其中一個面向便是希望選擇具有開創意義的個人藝術家,希望能夠收藏創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呈現創作與歷史的脈絡。

  今年史前館辦理的「走讀臺灣」,其中一條路線的活動一推出立刻秒殺爆滿。來看這兩場結合繪本共創、步道賞鳥、文史解說的「走讀GOGO樂:尋找Happy Haipis紅嘴黑鵯」,是如何發想與執行呢?

 
 

「斷裂與銜接:博物館與賽夏族織藝回返之路」特展經驗與轉型正義的思考

文‧圖/林建成


賽夏族織女重製的服飾返回祭場

  博物館以收藏文物進行研究、展示教育為主要任務,時代變遷下,國內外博物館均面臨早年文物來源的正當性及透過何種管道取得等議題,也引起社會諸多的討論與重視。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成立於1990年,文物多為價購或捐贈,收藏來源清楚,在思考當代博物館的定位及功能的當下,近年來與排灣、布農、賽夏族等進行傳統服飾重製計畫,博物館運用新的作法與案例,提供也標識著博物館的社會責任與意義。

  「斷裂與銜接:博物館與賽夏族織藝回返之路」特展即以賽夏族合作織品重製為基礎,敘述其服飾變遷與復振過程,策展團隊從資料收集、paSta’ay(矮靈祭)田野調查、文案與展件收集到特展製作,再送請「賽夏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共同基金管理委員會」審核,除了尊重族群文化詮釋權外,亦為參與實踐轉型正義的重要歷程。

詳全▲TOP

 
 

撒古流‧巴瓦瓦隆的圖紋工程:重建臺灣原住民藝術史蒐藏

文‧圖/盧梅芬


撒古流的豬皮手扎本

  筆者於史前館電子報第437期(2021.2.15)〈記憶之所繫:重建臺灣原住民藝術史購藏計畫〉一文,簡介過該計畫購藏之作品;這篇電子報再詳細介紹撒古流‧巴瓦瓦隆(1960-,以下簡稱撒古流)作品的歷史意義或價值。

一、受人類學啟蒙的高中生:第一件木雕作品

  此次收藏一件撒古流於1977年高中生時所作,其生涯第一件木雕作品,以此作品回應創作者展開文化知識工程的重要起步。

  1977年,一位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的碩士生蔣斌,不期然地來到大社進行碩士論文的田野調查。蔣斌請村長幫忙介紹翻譯的人,村長介紹了當時唸高二、具有漢語及母語雙語能力的撒古流擔任翻譯,而當時的村長正是撒古流的父親。

詳全文▲TOP

 

 

「走讀GOGO樂:尋找Happy Haipis紅嘴黑鵯」構想緣起與辦理心得

文‧圖/沈杰修


曾經搬家的神社

  「走讀GOGO樂:尋找Happy Haipis紅嘴黑鵯」包含兩場系列活動,第一場「繪本共創」由Wawa-der 原住民圖畫書探索基地負責人林芸竹(小優老師)主講,帶領大小朋友進行繪本導讀與繪本共創,我則從旁協助;第二場「鯉魚山賞鳥」由賞鳥男孩許宸與我帶著大家走讀鯉魚山,一邊賞鳥一邊文史導覽。

  今年二月我與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的夥伴討論由我發想並執行的走讀活動。構想計畫前兩個星期,單是要尋找適合的地點跟講師,從地點遠近、交通和行走難易程度來思考,再到身邊有無認識可以帶領現地走讀的講師等等,許多因素綜合起來,紙上寫出的方案一個接一個被劃掉。直到後來得知展示教育組今年有一場在延平鄉山胡椒基地的走讀活動「走讀一日學‧mamahav回到山胡椒學習基地」,文本為去年史前館出版的《Kulumaha回家吧》,這是一本以原住民集團移住為主題的繪本,於是有了以布農族與土地的故事為靈感的構想,心想這樣便能與史前館搭配成系列活動。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我們/Women的歷史之前與之後特展
    時間:2022/6/25(六)~2022/9/21(三)
    地點:康樂本館-第1、2特展室及迴廊
  • 第一浪潮:當代澳洲與臺灣原住民時裝藝術展
    時間:2022/7/1(五)~2022/9/30(五)
    地點:南科考古館-2樓特展室
  • 「卑南史前大聚落」特展
    時間:2021/11/18(四)~2022/9/11(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特展室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 歸途 Taluma' ─七腳川(Cikasuan)戰役110周年特展
    時間:2018/12/2(日)~2022/12/31(四)(週六、週日)延展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1樓(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26號)

》走讀臺灣

  • 走讀史前‧追隨風暴之子的履跡
    活動時間:2021/10月‧線上播放
    追隨著風暴之子的主人翁瓦利,走訪花東海岸及縱谷的史前遺址吧!地表可見的巨石、散落的陶器或石器,都是史前人群生活的印記,站在遺址上遙想3,000年前,人們奔馳狩獵生活日常的情景,隨著風聲而來的古老低吟。 文本《巨石,你好!》

 》卑南遺址公園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11年9、10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