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物、儀式、花朵的氣味:「我們/Women的歷史之前與之後」特展側記

考古探索

  從出土到典藏

博物館頻道

  用時裝來思索:史前館「第一浪潮:當代澳洲與臺灣原住民時裝藝術展」尤瑪•達陸的三組作品(下)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公園蝴蝶親子彩繪

  帶孩子來公園跟著老師一起親近蝴蝶,輕撫紫斑蝶脆弱輕薄的翅膀;而體型小、不起眼的小灰蝶張開雙翅後,居然閃著宛如璀璨寶石的耀眼藍光,發現蝴蝶原來不只是平常看見的樣貌,通過細細觀察,孩子畫下心中覺得最美的蝴蝶,將最美的翅膀烙印在心裡,脆弱而美好的生命繼續留在公園飛舞,給下一次到訪的家庭感受彩蝶之美。

文‧圖/卑南遺址公園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76期 2022.10.1
 

  地震過後,祈願我們將目光放在更沒有人注意到的地方。也希望大家仍舊造訪東部縱谷區域,以最直接的支持方式促進地方早日慢慢恢復正常。

  「我們/Women的歷史之前與之後」此一向女性藝術家致謝與致敬的展覽,其中幾件由魯凱、排灣、卑南族女性藝術家創作的作品,在傳達物、儀式與花朵的訊息背後,散發著哪些引人注意的氣息。

  人骨遺物從出土一路到典藏會經過哪些歷程?先看過篇文章,接著來康樂本館參觀「我們活過:考古人骨遺骸暨墓葬展」,這些好不容易才從骨頭得知的訊息令人珍惜。

  上一期提到「第一浪潮:當代澳洲與臺灣原住民時裝藝術展」尤瑪三組作品其中一組,這一期再來看看另外兩組作品,傳遞出哪些令人在意的事情,或許是我們從來沒有思考過的角度。

 
 

物、儀式、花朵的氣味:「我們/Women的歷史之前與之後」特展側記

文‧圖提供/呂憶君


Eleng Luluan(安聖惠)的作品《Gibaili-生命的傳承》

前言

  臺灣解嚴後,原民意識抬頭,以藝術建立主體便成為可能;再加上政府以資源挹助南島藝術的發展,原民創作也更加蓬勃。在這大環境的前提下,原民女性藝術家創作的動機,不純然只是個人的實踐,更涉及身分認同和文化溯源。這次史前館與臺灣女性藝術協會合作舉辦的「我們/Women的歷史之前與之後」特展,邀請了18位女性藝術家參展,其中6位具原住民身分。以下我從這次受邀展出的Eleng Luluan(安聖惠)、Aluaiy Kaumakan(武玉玲)、Milay Mavaliw(米類•瑪法琉)三位原民女性藝術家的作品,來談她們如何反芻離鄉、漂移、回流的生命經驗並將之轉化為創作養分。

女性勞動與物的價值

  近年來Eleng Luluan的創作探討女性勞動及物的價值。這次展出的作品《Gibaili-生命的傳承》就是她親眼目睹姪子的女兒從媽媽的子宮出來的過程,有感於新生命與自己血脈相連的悸動,她以魯凱族頭飾和子宮表達出世代的傳承。在她小時候的記憶中,魯凱族女性的手總是停不下來的。部落婦女忙於生計外,做傳統服飾時才有個人專屬的時間,婦女不眠不休完成服飾,就是希望能將服飾本身及服飾代表的意義傳承給下一代。

詳全▲TOP

 
 

從出土到典藏

文‧圖/林秀嫚


矽膠加玻璃纖維強化塑膠(FRP)的模具

  臺灣各地都有史前考古遺址的發現,如北部的十三行與圓山遺址、中部的曲冰與安和遺址、南部的南關里東與鳳鼻頭遺址、東部的漢本與卑南遺址。出土的遺物與遺跡更是不勝枚舉,其材質有骨骼、木、石、玉、金屬等,其組合如骨鏃、木棺、玉環、石刀、陶紡輪、瓷碗、瑪瑙珠、青銅刀、銀耳飾與印有花紋的圓形金箔。可說出現於現代生活的人與物也都可見於這些考古遺址中,只是可能以不同的材質呈現罷了。

  人骨也是考古遺址中會出土的遺物或稱遺骸之一(註)。人骨的出土並不是每個遺址都有,出土的完整度(骨骼保存狀態)也不盡相同。以十三行遺址出土的人骨為例,該遺址出土兩百多具保存相對完整的人骨與墓葬,但以出土上千具石棺的卑南遺址為例,目前已整飭的近兩百具人骨中,其骨質保存甚差,骨質上相當粉碎而部位則以牙齒保留最多。

  當考古遺址出土第一塊人骨時,整個發掘進度將會減緩,為了理解這個特殊現象,考古學家及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將整具人骨慢慢清理出來,然後進行繪圖與拍照等紀錄工作,最後才會進行人骨起土的工作。但,人骨如何起土呢?早期一般是依部位自土壤中取出,然後依次放在夾鏈袋中甚至紙袋中。其後於十三行遺址搶救發掘時期,因應時間緊迫等因素,而有了墓葬(有的是單人葬,但也有的是複體葬)「客製化木棺」的出現。直至南部科學園區的搶救發掘,晚近最常見的矽膠加玻璃纖維強化塑膠(FRP)的模具也因應而生。目前南科考古館負責保管典藏的南科園區墓葬即大部份以此形式呈現。

詳全文▲TOP

 

 

用時裝來思索:史前館「第一浪潮:當代澳洲與臺灣原住民時裝藝術展」尤瑪•達陸的三組作品(下)

文/方鈞瑋‧圖提供/Lisin Mayaw、方鈞瑋、施承毅、野桐工坊


將泰雅族圖紋進行解構與再組構後設計出的圖紋,以印花技法製作成布料,參考動物身形線條製作成童裝,這是尤瑪•達陸及織品們想要給下一代的禮物(Lisin Mayaw攝)

  「第一浪潮:當代澳洲與臺灣原住民時裝藝術展」展出三組尤瑪•達陸的作品,其中第一組作品《蛹》與《蝶》已於前期文章〈用時裝來思索:史前館「第一浪潮:當代澳洲與臺灣原住民時裝藝術展」中尤瑪•達陸的三組作品(上)〉介紹,本期接著介紹《新生》與《方衣系列》這兩組作品。

《新生》:印花童裝

  我依然記得,當我第一次打電話給尤瑪•達陸(Yuma Taro)約訪談時間,在我說明來意後,她這樣對我說:「我不是流行設計的設計師,我沒有在意流行的訊息」。她接著繼續說:「我跟流行沒有關係,我做的是文化」。尤瑪的回應帶出時裝設計領域中,關於流行與文化的思考。這個議題正是第一浪潮展試圖呈現的展覽主軸之一,並清楚呈現在展場中由尤瑪‧達陸(織品設計)、黃光嫻(印花設計)與王志榮(服裝設計)設計製作的兩件印花童裝。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我們/Women的歷史之前與之後特展
    時間:2022/6/25(六)~2022/9/21(三)
    地點:康樂本館-第1、2特展室及迴廊
  • 第一浪潮:當代澳洲與臺灣原住民時裝藝術展
    時間:2022/7/1(五)~2022/9/30(五)
    地點:南科考古館-2樓特展室
  • 「卑南史前大聚落」特展
    時間:2021/11/18(四)~2022/9/11(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特展室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 歸途 Taluma' ─七腳川(Cikasuan)戰役110周年特展
    時間:2018/12/2(日)~2022/12/31(四)(週六、週日)延展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1樓(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26號)

》走讀臺灣

  • 走讀史前‧追隨風暴之子的履跡
    活動時間:2021/10月‧線上播放
    追隨著風暴之子的主人翁瓦利,走訪花東海岸及縱谷的史前遺址吧!地表可見的巨石、散落的陶器或石器,都是史前人群生活的印記,站在遺址上遙想3,000年前,人們奔馳狩獵生活日常的情景,隨著風聲而來的古老低吟。 文本《巨石,你好!》

 》卑南遺址公園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11年9、10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