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卑南人骨整飭記事

遺址二三事

  從花蓮縣崇德考古遺址談遺址保存與居住權的進退兩難

遺址二三事

  淺談臺灣岩石分布與史前石器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第十屆野望影展

  2020年疫情爆發,讓許多人重新思考環境平衡和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各種因素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是否能夠永續,其中生物多樣性扮演著一個關鍵角色。野望學社自2011年起辦理野望影展,每年引進20部世界頂尖的生態環境紀錄片,在臺灣各地進行為期一年的巡迴播映。期望運用專業行銷傳播能力,促進臺灣自然保育之公眾認知,並達到民眾參與自然保育之目的。

  本館與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合作,於10~11月間,在卑南遺址公園辦理4場次野望影展系列活動,內容以生物多樣性為主題,並於映後邀請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專題講座及DIY體驗活動,歡迎有興趣的民眾一起來觀賞聆聽!

文‧圖/史前館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31期 2020.11.15
 

  今年正逢卑南遺址搶救考古40年,除了檔案回顧展之外,也讓我們透過整飭記事,來了解已發掘人骨整飭所帶來的資訊。   

  遺址是關乎土地與歷史的記憶,如何兼顧遺址保存以及現在居住於當地人們的居住權,始終需要智慧並考量最大利益來協商出最好的辦法。

  史前時代各地石器的製作,當然與岩石的形成與分布具有密切關係,又能透過石料來源地了解相關活動的關係。

  一口氣推出三篇與考古、遺址、史前石器與岩石的關係,也讓我們思考與品味,有關史前文化的議題其實一直都跟我們的現在息息相關,從來沒有很遠。

 
 

卑南人骨整飭記事

文‧圖提供/林秀嫚


PN10571尚存部位。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於2020年開始進行整建工程,不禁令人再次回憶起當初卑南遺址因臺東新站興建工程而引發的一連串搶救發掘(圖1)與考古遺物移轉引發的議題。

  卑南遺址的發現始於日本時代,發現者為日籍人類學者鳥居龍藏,但將該遺址視為考古遺址並加以研究的學者則為鹿野忠雄。然而,首次對遺址上板岩石柱附近進行試掘的學者則是金關丈夫與國分直一,當時正值1945年。

  直至1980年,南迴鐵路卑南站(即今臺東火車站)開工,大量遺物與遺跡的出土才引起各方的高度關注,並於輿論的爭議下引發後續十三次的考古搶救發掘。其中,「保護臺東縣卑南史前遺址探勘發掘計畫」引導了第一至第八次的發掘,發生於1980-1982年(註1);「卑南文化遺址鐵路用地2580平方公尺土地考古發掘及初步整理計畫」引導了第九至第十三次的發掘,發生於1986-1988年。

詳全▲TOP

 
 

從花蓮縣崇德考古遺址談遺址保存與居住權的進退兩難

文‧圖/姚書宇


砌石墓葬

臺灣第一個發現黃金製品的考古遺址

  崇德遺址位於花蓮縣立霧溪出海口,這一帶早期是傳說中著名的產金地,十七世紀初期無論是荷蘭人或西班牙人,都心心念念地想要尋找那傳說中的黃金河「哆羅滿」。到了日治時期,總督府殖產局推展砂金礦業的調查與開採,在立霧溪河口開採砂金時,也同時發現地底下埋藏著更早期的陶罐、金製品,以及人骨遺留,當時的研究者才開始注意這個區域的史前遺留(劉益昌 2008)。

  近年來崇德遺址的研究成果顯示,大約在距今1500-900年前左右的鐵器時代,生活在此地的居民具有冶鐵技術,而且從他們使用的陶器種類來看,很可能與北部十三行文化、東部靜浦文化有一定的互動關係(劉益昌 2008)。目前出土金製品的遺址包含位於新北市的十三行遺址、宜蘭縣的漢本遺址與利澤簡遺址、臺東縣的八桑安遺址與舊香蘭遺址,在物質遺留上也有部分相似性。這顯示早在大航海時代之前,史前臺灣人群便已展開一波尋金歷險。

詳全文▲TOP

 

 

淺談臺灣岩石分布與史前石器

文‧圖/楊小青

  石料是古代十分重要的自然資源,無論是作為石器原料的礫石或是成為陶器製作材料的胚土或是摻合料,了解石料的種類和質地,有助於了解史前時代的工藝面貌暨技術傳統。若能進一步確定石料的來源地,更有利於清楚認識史前人群的活動往來與人地關係,對於史前文化的理解將提供很重要的資訊,這也是南科考古館第三展廳設置「臺灣岩石」展櫃的目的之所在。

  臺灣島位於歐亞大陸的東南隅,從兩億五千萬年前迄今,總共經歷三次劇烈的造山運動(太魯閣運動、南澳運動與蓬萊運動),其變質與變形作用造成臺灣島複雜的造山帶地質構造結構,島上岩石分布與山脈地形的走向都與今天板塊邊界(花東縱谷)的走向平行。地質學家便將臺灣島由東向西,區分成海岸山脈、脊梁山脈、雪山山脈、西部麓山帶與海岸平原等五大地質分區。

  臺灣島面積雖然不大,卻因複雜的造山運動影響,地質學上所謂三大岩石種類火成岩、沉積岩與變質岩可見於不同的地質分區,因此對於史前遺址出土的石器進行仔細的岩性與來源地分析研究,在探討各地區史前先民的交換脈絡關係上,可望提供一定程度的認識。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有兩個唷!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拿麼厲害,在部落!
    活動時間:2020/9/21(一) ~ 2021/9/19(六)週二至週六 11:30-17:00
    地點:
    ◆ Mena'u i Kasavakan 看見建和
    建和部落鹿寮(臺東市建和里建和二街71 巷30 號隔壁)
    十人以上預約參觀請洽Alikay 潘晨綱0925-011-748
    ◆ Venaquan 在小米裡得更新
    拉勞蘭小米工坊(臺東縣太麻里鄉香蘭村10 鄰21 號)
  • 卑南遺址搶救考古四十週年特展
    活動時間:2020/10/15(四)~2021/2/28(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
  • 海想聽,成功潮流生活特展
    時間:2019/11/1(五)~2020/12/31(四)
    地點:臺東縣成功原住民文物館
  • 歌,住著誰的青春:唱出太魯閣族的時代歌謠
    時間:2020/11/21 ~ 2021/12/31( 週一至週六)9:00-17:00
    地點:萬榮鄉原住民文物館( 花蓮縣萬榮鄉萬榮村124 號)
  • Cikasoan kami「2020 七腳川論談:過去現在以後」
    時間:2020/11/29( 日)8:30-18:30
    地點:
    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多功能活動中心(花蓮縣壽豐鄉壽豐村10 鄰公園路28 巷3 號)
    主題:「我們的夥伴在哪裏:當代七腳川青年與文化復振」、「近代Cikasoan 樂&舞發展」、「Cikasoan 循跡X青年行動」、「Cikasoan服飾,你懂多少?」 報名│請上本館粉專查詢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 歸途 Taluma'─七腳川(Cikasuan)戰役 110 周年特展
    時間:2018/12/2( 日 ) ~ 2020/12/31( 四 )(週日休館)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 1 樓(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 26 號)

主題活動:

  • 「空間共感」藝術駐村實驗計畫 - 馬武窟溪
    時間:2020/11/1( 日) ~ 2020/11/30( 一)
    地點:康樂本館學術活動中心
    東河美麗的馬武窟溪在獨木舟和SUP 活躍之前,史前人也在這裡生活著。而在築起東河橋之前,不知他們如何跨越寬闊的河面。「當我們在遺址上反覆走動與回歸,就是在跟史前人進行對話。」這是一項藝術與身體感結合的實驗計畫,透過駐村創作巨幅油畫的歷程、鋼琴家的參與創作,結合划過獨木舟的你我,空間的感知成為踏進史前空間不可或缺的拼圖,讓我們一齊在開放的工作室裡共同感受。
  • 馬武窟溪之夜藝術對談:黃亦中、周美君、張溥騰、李坤修、葉美珍
    時間:2020/11/21( 六)17:30 ~ 21:30
    地點:康樂本館學術活動中心
    透過藝術家之眼、音樂家之手,史前的馬武窟溪口或可以從畫作或樂音形塑重現。馬武窟溪之夜將透過座談,聊聊踏查經驗、史前遺址、身體感受、創作與想像,一起沉潛浸覆在流水與月光之中。
    駐村創作│藝術家黃亦中 主題協作│音樂家周美君、研究典藏組研究人員
    詳情|請至本館官網粉專「史前館藝術駐村」粉專查詢

 》南科考古館 

  • 考古耕人.幻影紀事展
    時間:2020/6/6( 六) ~ 2020/11/29( 日)
    地點:南科考古館二樓梯廳
    台南科學園區長達20 多年的考古發掘工作,映照著每位參與考古工作在地居民的生活,他們默默挖掘如同農人般辛勤耕作,其個人生命歷程可說與南科園區發展過程交錯疊合、密不可分。
    本展覽企圖透過影像的語彙、藝術的視角再次編寫南科考古人文風景, 希望能引發觀眾再次思考考古文物的在地意義,也看見南科考古館與在地居民再次交會的更多可能。
  • 考古.工具.人-考古工作暨工具展
    時間:2020/7/14( 二 ) ~ 2020/12/13( 日 )(週一休館)
    地點:南科考古館2樓特展廳(台南市新市區南科三路10號)

 》卑南遺址公園 

  • 109 年古代陶器工作坊
    時間:2020/11/14( 六)8:00-17: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自然教室
    史前館學術成果分享:本年度工坊由研究人員與工藝師帶領民眾製作古代手編蓆片,蓆印紋陶蓋與縞狀紋雙耳陶杯。透過以形制觀察與實驗,我們嘗試重製史前人類製作之工藝品。
    活動費用| 每人500 元,含纖維材料、陶土、現場使用製作工具、餐點與陶器野燒。身心障礙民眾優惠價400 元(憑證明文件)網上報名|活動洽詢| (089)381166#726 廖小姐
  • 臺灣民俗植物利用--黃荊平安皂
    時間:2020/11/28(六)14:00-16: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自然教室
    黃荊為馬鞭草科植物,葉子只要稍加搓揉便能聞到特殊香氣,早期先民除了做為材薪也利用其香氣驅除蚊蟲與除穢,將其入皂可清潔香味更宜人。教師請逕上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報名
    活動費用|酌收活動材料費165元 網上報名|活動洽詢| (089)233466#210李小姐
  • 第十屆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巡迴 詳情及報名
    活動時間:2020/9/12~12/5(六)14:00-17:00‧卑南遺址公園、南科考古館
    史前館於9-12月辦理第十屆野望影展,將藉由最新、最優質的生態紀錄片,邀請大家一起認識地球生態的多樣性以及思考如何維持生態環境的永續發展。為進一步了解影片所傳達的意念,每場影片同時規劃了活動與講座。
    ■卑南遺址公園(臺東市南王里文化公園路200)
    11/21 (六)14:00│地球奇蹟一日
    體驗活動/講師│卑南遺址公園環境教育教師
    南科考古館國際會議廳(台南市新市區南科三路10號)
    12/5(六)14:00│藍色珊瑚礁
    專題講座/講師│宮守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組研究員)
  •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巡迴 詳情及報名
    活動時間:2020/12/4~12/19(五)18:30、(六)14:30‧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旁咖啡廳
    卑南遺址公園鎖定酷兒、轉型正義、移動遷徙、東南亞與大洋洲區域等主題範圍,每年從女性影展近百部影片中選出優質影片邀請至臺東巡迴。
    12月4日(五)
    部落地圖   #認同  #移動遷徙
    莎韻‧西孟|臺灣|2020|30mins 
    游移之身    #酷兒  #跨性別
    蔡佳璇|臺灣|2019|32mins
    12月5日(六)
    當生命渾沌未明時
    德國、阿根廷|2019|9 min
    拉子故事的守護者    #同志  #檔案
    梅根‧羅斯曼 |美國|2018|61 min
    12月18日(五)
    海的另一端    #移動遷徙  #勞工  #東南亞
    尹成兒|比利時 法國|2019|90min
    12月19日(三)
    逃跑的人    #移動遷徙  #勞工  #東南亞
    曾文珍|臺灣|2020|87mins
  • 史前生活大考驗X愛分享市集
    活動時間:2020/12/12(六)10:00-14:00‧卑南遺址公園遊客服務中心及草皮
    為推廣卑南遺址,設計以史前生活為主題之教育闖關活動,並結合地方文創業者、社福團體、有機農民與原住民風味美食等攤商,邀請遊客和臺東市民前來體驗,並邀請現場攤商及民眾自由捐贈社福團體,一同把愛心傳遞出去,分享愛的正能量。 報名|現場報名
  • 環境教育外展課程【開放申請】
    活動時間:2020/11/1(日)~12/31(四
    史前館的環境教育課程藉由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學員從歡樂中學習臺灣的自然生態、史前文化及南島文化。目前史前館開放環境教育外展課程服務,將有專責環境教育人員到校服務,讓學生在校即可體驗史前館的環境教育課程。場次有限,歡迎學校立即預約報名。
    報名|089-381166#561孫先生(環境教育推動小組)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09年11、12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