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神祕的石柱與卑南二兄弟傳說

博物館頻道

  從考古現場看交通建設與文化資產保護的關係(下)

博物館頻道

  2018年史前館「未來遺址」藝術駐村:藝術家吳思嶔〈我們被困在歷史中〉?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83期 2018.11.15

從考古現場看交通建設與文化資產保護的關係(下)

文‧圖/游清志

  上一期文章〈從考古現場看交通建設與文化資產保護的關係(上)〉主要探討考古現場與文化資產保護之間的議題,接著本期再增加都市計畫與交通建設的議題使之更可全面討論。從以下幾件事的發展,不難看出主管機關臺東縣政府對於文化公園路可否全線通車的態度,這當然也與考古現場的存廢問題直接相關。

  為了處理考古現場因地界而無法擴大延伸的問題,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於2011年10月27日嘗試提出將文化公園路未開通路段廢除道路使用、變更為公園用地之建議,並請臺東縣政府將之列入都市計畫通盤檢討,為保存珍貴文化資產踏出第一步。


文昌路函洞往考古現場。

從文化公園路望向考古現場路段-1。

從文化公園路望向考古現場路段-2。

遺址公園附近居民基本上以更生北路596巷為聯絡道路前往火車站。。

  2013年開始進行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於5月21日召開「臺東鐵路新站附近地區5處細部計畫機關協調會」,就廢除道路一案決議「配合主要計畫辦理」,意即維持原計畫之道路使用;6月23日「變更臺東鐵路新站附近地區主要計畫第一次機關協調會」之結論為「請史前文化博物館就『文化公園』整體規劃納入開發(徵收)計畫後,再行研議周邊道路系統協調變更」,意即未來不排除以其他道路替代文化公園路。

  臺東縣政府雖未同意館方所提廢除道路之建議,但經館方持續努力協調爭取,最後採納館方另一建議,於2013年12月將該路段(即考古現場及鄰近區域)指定為列冊遺址,列冊遺址屬地方政府管轄,地位雖不如國定遺址,但亦受文資法保障,相關開發行為須經臺東縣政府同意,考古現場存廢問題暫告解決。

  在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公開展覽期間臺東縣政府曾接獲人民陳情,表達該計畫道路開通之地方需求,故於2013年7月26日召開「卑南文化史前遺址考古現場都市計畫道路開通」研商會議。會中提出了三個處理方向,值得加以討論:另闢替代路線、立體化處理、現址完成考古發掘將文物移他處收藏後開闢原計畫道路。

  由於文化公園路沒有接通的關係,住在南王、賓朗、太平等地附近民眾前往火車站時都是以更生北路596巷為聯絡道路。這條巷道穿越普悠瑪部落,寬度狹窄,勉強僅容雙向會車,不能與寬達25公尺的原計畫道路文化公園路相比,如果以之作為替代道路,必須拓寬才行,但勢將徵收周邊土地而影響部落居民居住權利,恐怕難度頗高。

  立體化處理應是三個方案當中爭議最小的作法。2018年臺東縣政府已連續召開幾次研商會議研擬其可行性,此方案需針對該路段做完整的探勘及試掘,精準選擇橋墩落柱位置以避免傷及遺址。此案是否可行,仍需繼續蒐集資料方可評估。

  至於將現地遺址移往他處收藏後開闢原計畫道路的作法則可能會引起文資保護一方的反彈,畢竟以目前聯絡道路更生北路596巷的交通流量來看,地方上對於這條文化公園路的需要並非迫切。在方案二未評估完成前,此強烈作法將可能導致爭議爆發,目前應無必要。

  考古現場的存廢尚未有所定論,但現階段而言維持現狀或許是最佳方案。在考古現場發展的歷程中,可以看到文資保護與地方建設兩方以溝通協調替代對立衝突,持續至今也暫時取得了微妙的平衡,想來這應該是值得高興的一件事(全文完)。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發展組研究助理)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