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舞出一片天」:布拉瑞揚與第六屆原藝節各校原住民青年的深度交流

南島文化專欄

  人、自然與文化:日本岩佐嘉親先生捐贈斐濟纖維植物藏品田野調查記錄(中)

南島文化專欄

  憶起回家 muskun kata kulumah─記「崁頂百年展」(上)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73期 2018.6.15

人、自然與文化:日本岩佐嘉親先生捐贈斐濟纖維植物藏品田野調查記錄(中)

文‧圖/方鈞瑋

打製樹皮布

  斐濟語稱樹皮布為masi,並非我們平常所熟知的tapa一詞,斐濟樹皮布皆以構樹的韌皮纖維打製而成。本次考察因時間的囿限,我們主要在Korova村進行樹皮布製作工藝的記錄。如前篇〈人、自然與文化:日本岩佐嘉親先生捐贈斐濟纖維植物藏品田野調查記錄(上)〉提及,Korova的村民主要是1980年代從斐濟東方Lau群島中的Moce島移民而來。由於Moce島比鄰東加(Tonga),當地樹皮布製作的技術深受東加的影響。

  在Korova村,製作樹皮布是女性的工作,由於土地不足,無處種植構樹,因此構樹枝幹大多從原居地Moce島預定後運送至此。構樹枝幹砍收後,從Moce島船運至Korova村大約需要兩天的時間。抵達後,她們可以立即處理或是放在家屋下無陽光直射處三到四天,然後再進行剝除與打製的工序。

  打製樹皮布前必須先處理原料。首先,進行剝除的程序。用嘴巴咬或用小刀切,分離構樹的樹皮與木質部,然後用小刀清除樹皮的外皮,留下裡層的韌皮部,再將樹皮泡在水中幾天,讓韌皮部產生發酵的現象。進行打製前,我觀察到工藝師會仔細用刀將樹皮上殘留的構樹外皮清除乾淨後,才放在打台上開始打製。

  Korova村使用的樹皮布打棒以木頭製成,選擇堅硬的樹種做為材料。這裡的打棒只有一種,但在打棒的四個打擊面上,有兩面上刻有2條溝槽、一面刻有4條溝槽、一面沒有任何溝槽,在不同打製階段使用不同的打擊面。

  首先,從打棒有兩條溝槽的那一面開始,從上往下打,目的為將樹皮打寬、打鬆。打到需要的寬度後,將樹皮對折、浸到水中。接下來將完成前一步驟的兩片樹皮布頭尾相接、對齊、重疊,然後放到打台上打製,將樹皮布打製得更寬與更長。完成後,再將樹皮布摺起來,然後放入水裡浸泡。浸泡的過程讓樹皮雜質溶出水中,若多泡幾次、多換幾次水,日後製成的樹皮布顏色會顯得更為潔白。最後再將兩片完成前一步驟的樹皮布頭尾交錯、對齊、重疊,然後繼續打製。完成後,將樹皮布放在一片平滑的板子上,在太陽下曬四個小時就能曬乾,若是在室內陰乾則需要一天的時間。


用小刀將構樹外層的樹皮清除乾淨。 用打棒從上往下打,將樹皮打寬、打鬆。
將兩片完成前一步驟的樹皮布頭尾相接,對齊,然後進行打製。 將樹皮布對折,然後放在水裡浸泡,去除雜質。
將兩片樹皮布頭尾交錯,對齊。 繼續進行捶打。

  完成步驟一的樹皮布可以先曬乾,三個月內都可以繼續拿來打製,但打製前必須浸泡水中至少兩天,讓樹皮纖維充分吸收水分。製作時,讓樹皮布多換幾次水,可以使樹皮布變得更為潔白。但現在為了加快樹皮布潔白的速度,工藝師會在水中加入漂白水,漂白樹皮布。

繽紛多樣的樹皮布圖紋

  根據統計,在岩佐嘉親先生捐贈給史前館的樹皮布當中,以來自斐濟的樹皮布最多。雖然我們不能確定是什麼原因,但斐濟樹皮布大量被世界各地博物館收藏卻是不爭的事實。無庸置疑的,斐濟樹皮布精湛的製作工藝、繽紛多樣的裝飾風格與圖紋,以及深厚的社會文化意涵,在在都是吸引人之處。斐濟不同地區製作樹皮布的工藝技術、紋樣與構圖風格存在著地區性的差異,即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流通使用,但他們還是能夠很清楚區辨出每件樹皮布的來歷。

  打製完成的樹皮布依用途黏合成需要的尺寸大小後,可以在上面施以各式的圖紋。上篇已經介紹印染樹皮布的染料,在中篇此處將繼續介紹印染樹皮布的印模。當地樹皮布藝師說,在他們曾祖母輩的年代,印模是在香蕉葉或林投葉上刻畫紋樣製成。由於這種材質非常脆弱,大約印染一件大型樹皮布後印模就無法繼續使用。

  岩佐嘉親先生於1970年代採集的一批斐濟印模,其材質改以厚紙片製成(請參考本館《打樹成衣》一書58-59頁)。當X光片成為唾手可得的材料後,當地人轉而以此製作印模。由於X光片印模較為堅固、可以長久使用,而且便於複製,同樣的印模於是可以在群體內部交換與流通。換言之,X光片這項新材質的使用,相當程度影響了紋樣的流佈與傳承的方式。

  當詢問每一個樹皮布圖紋的名稱時,我發現年輕的藝師較不清楚紋樣的名稱,會頻頻詢問資深的藝師。他們也會補充:「這些圖案都是祖先所留下來的。」記錄這些圖紋的名稱與使用位置後發現,這些圖紋是關於生活周遭事物(例如花、樹葉、果實、海浪、梳子等)的描繪;此外,一組連續的圖紋在整件樹皮布上也構成連結其他圖紋或是區隔出一個獨立區域的功能。

19世紀後,當西方引進的火槍成為斐濟戰爭時重要的物件時,製作樹皮布的藝師將這樣的物件結合成為樹皮布的裝飾圖紋。

  當更深入瞭解這些圖紋的意義與功能後發現,斐濟樹皮布的圖紋絕對不是靜止不變的。在奧克蘭戰爭紀念博物館大洋洲人群的常設展廳中,展示一件樹皮布,上面有火槍的圖紋。這說明了當19世紀後,西方引進的火槍成為斐濟戰爭中重要的物件時,製作樹皮布的藝師也將這樣的物件結合成為樹皮布的裝飾圖紋。此外,我也發現Korova村中這幾位製作樹皮布的藝師,也各自發展出屬於個人的圖紋,裝飾在個人製作的樹皮布上。由此可見,傳統智慧與當代創意在一件件樹皮布上充分的顯現。

  在Korova村,以印染masi kesa這類大型樹皮布為例,印製圖紋的步驟從樹皮布的邊緣開始,先沿著邊緣做出幾層的裝飾邊緣,然後再逐步向內,形成幾個長方形的區塊。區塊的邊緣同樣有幾層裝飾圖紋,區塊中央則為一個主要的大型醒目的紋樣。以印模印染完畢後,藝師會拿一些樹皮布碎片吸附紅樹林汁液後,以點狀輕壓的方式在樹皮布留白處進行局部區域的上色。此外,有時也會直接用手指沾染紅樹林汁液,輕輕做片狀塗染或點狀塗染,以此增加不同層次的視覺效果。


以X光片製成的印模印染花朵圖紋。 藝師手持少許樹皮布碎片沾附紅樹林汁液,以點狀輕壓的方式在樹皮布留白處進行局部區域的上色。

染色

  Korova村的樹皮布除了原色外,也有黃色與淺咖啡色。我們特別請當地藝師Nadi示範染色的方式。首先,將從市場買回的薑黃削去外皮,削成細條狀放入棉布內,擠出黃色汁液,就可以將折疊後的樹皮布放入浸染。經過一段時間可將樹皮布拿出、擠出染液後,再浸泡一次,如此反覆進行幾次,直到染到所需要的色澤。染色完成後,一樣必須平鋪在光滑底板上陰乾。


削除薑黃的外皮。 將薑黃削成細條狀。
放入棉布中。 擠出薑黃汁液。
將要染色的樹皮布放入染色。 在平滑的板子上陰乾。

  淺咖啡色的作法則是以加水稀釋的紅樹林汁液做為染料,染色的方式與前述染黃色的步驟相同。樹皮布有粗糙與光滑面,由於紋樣是印染在光滑面,所以染色後要將樹皮布的光滑面放在平滑的板子上乾燥。藝師Nadi再三提醒我們,為了保持色彩堅牢度,染色樹皮布在進行乾燥的期間絕對不能放在太陽底下曝曬,一定要使用陰乾的方式(未完待續)。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李玉芬│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