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話題‧話語
  部落與家族的盛會──記「Kivala(我們交個朋友吧)──一段台、德部落樂舞交流情緣特展」歌舞表演

話題‧話語

  關山工商原藝班打造資源教室的幸福空間

南島文化專欄

  在地好地方,mulinu在家守護家園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47期 2013.3.15

在地好地方,mulinu在家守護家園

文‧圖/林頌恩

  台9線上,車子彎進382.5K的道路,放眼前行便是卡拉魯然(新園)部落,此地也是臺東市行政區域裏唯一一處排灣族聚落。就在巷弄裡新園天主堂的斜對面,有一處充滿人文氣息的簡餐咖啡店,叫作「mulinu在家」。

  這裏的牛肉燴飯很有味道,吸引我一再到訪。至於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可以在這裏感受到濃厚的家的氣氛,因為有著熱情嗓子與立體環繞音響笑聲的女主人mulinu mavaliv(杜珊珊),把這個店面(同時也是她的家),看作是她重返家鄉後繼續關懷與陪伴部落小孩的起點。

    

mulinu在家的店面,只要知道Mulinu在家,部落的孩子就會跑過來找她唷~~

珊珊掌廚的牛肉燴飯,香濃又可口!

對珊珊來說,部落跟部落的孩子都是生命的重心。

  珊珊與史前館的南島樂舞展演活動合作機緣已久,自2004年以來凡有卡拉魯然部落到館展演時,活潑愛笑的珊珊,便是那位跟觀眾分享部落祭儀內涵與歌舞精神的最佳主持人。早些年她仍在臺北社福機構工作時,每兩周一回的休假,必定衝回臺東把時間留給部落。不管是帶著部落青少年到館展演,讓小朋友有機會透過排灣族樂舞親近文化、表達自我,或是在部落進行文化成長班孩童的活動與照護,珊珊笑說,她的重心始終在自己的部落,即使人在外地來來回回,心也不曾離開。

  或許是這個原因,前些年她終於辭掉臺北的工作回到臺東,與姐妹淘在市區合開民俗風衣飾專賣店,這可是臺東中學生喜歡閒逛的小店之一。如是一來,就更方便她不用再南來北返,可以就近在臺東參與部落的工作。然而,或許是拗不過心底那個回應家園親人與部落小孩深切呼喚的回音,最後珊珊還是考慮,聽從心底的聲音,把市區的店面頂給別人,自己回到卡拉魯然老家開店。

  珊珊憶起幾個月前決定回家開店的那個契機,其實來得非常意外,但也一點都不意外。話說珊珊的爸爸la-ch`eng mavaliv(杜東龍)是部落裏知道許多傳統文化知識、擅長雕刻又很會講故事的老獵人。從以前,她便經常被爸爸拉著要求要聽他好好講故事。那時她心裏想著:「爸爸怎麼可以一直故事說不完呢?」直到幾年前隨著歲月增長,她才開始了解爸爸內心的擔憂與渴望,希望有人能把家族的故事、部落的知識傳續下去。

    

  珊珊說,她的爸爸以前也不明白,為甚麼親族裏總有長輩會來家裡拖著她爸爸一直說故事、一直說一直說。後來她才明白,原來在那個部落語言從母語變遷為國語的年代、生活方式與社會型態已經轉變為不同於以往的年代,老人家是多麼急著要把從祖先那裏傳下來的一切再傳給可以託付的人。珊珊的爸爸成了老人家眼中的那個人,是如今部落裡擁有鮮活知識的人。

  而當爸爸也來到成為老人家的年紀時,珊珊可以感受到爸爸那跟以前老人家一模一樣的心焦。於是她想回老家,待在爸爸的身邊聽他說故事,把部落的故事整理出來、留下來、傳下去,這開始成為她放在心上的事情。

  另一個讓珊珊放不下的事情,便是孩子的陪伴。儘管她回到臺東,部落的孩子還是經常纏著她:「妳回來跟我們一起嘛,不要在臺東那麼遠嘛。」儘管以往陪伴的孩子陸續長大了,但也隨著臺東少有產業留得住年輕人,他們都必須到外地工作。珊珊一樣還是要面對欠缺中青輩陪伴小孩的部落結構,於是她決定還是回來,繼續陪伴更小的孩子長大。

  由於珊珊的媽媽黃秀金很會料理牛肉,弟弟杜冠成也在大南橋邊開了一家「杜媽媽牛肉麵」,那麼以媽媽家傳的好手藝打理這家店面,加上爸爸的雕刻作品當作桌椅佈置,還有珊珊喜好鉤製傳統網袋的習慣,一處結合簡餐、工作室與民俗風衣飾的店面,就在卡拉魯然部落誕生了。

    
充滿各式混搭風格的店面角落。

mulinu在家是一處結合簡餐、工作室與民俗風衣飾的溫馨據點

天主無條件的愛,也是支撐珊珊繼續努力下去的力量。

查瑪克的歌,卡拉魯然部落的小朋友可是琅琅上口喔!

放學了!小朋友就會自動過來這裡寫功課。

只要每個部落都有這麼一個人文空間,就可以形成自然的照護與關懷體系。

  回到部落,重心一樣是陪伴小孩,然而相較於以往社福機構陪伴小孩的工作,部落裏可以運用的資源更少、而僅有的資源也必須分給更多的小孩。不同於以往來回於臺北與部落間比較屬於假日方式的陪伴,長住部落後,珊珊要面對的是更多屬於部落結構的環節而仍需努力。

  珊珊很不好意思的說,其實她也是人,也會有心力交瘁的時候,但是天主無條件的愛幫助她,也同樣秉持這個精神無條件地愛小孩。她希望自己能夠更有耐心來面對孩子,她與部落族人的信念便是,無論如何,能夠多救一個孩子,就多一個希望。

  是這樣的信念,讓珊珊的簡餐咖啡屋,從2013年年初開幕以來,成了部落很重要的據點。很多的聚會在這裡發生,不管是天主堂的查經班,或是部落的母語班、小孩子的活動,附近民宿也會介紹客人來此吃飯放空,單車族也呼朋引伴來此喝飲料、作串珠手工藝,在部落,只要有了一個可以自在又放心吃喝活動的空間,就擁有很多的可能。

  平日來到「mulinu在家」,國小一、二年級的小朋友中午放學以後,會到這裡寫功課。社區的媽媽會帶孩子來這裡吃個飯,順便很自然地幫其他小朋友看考卷。部落族人的相互照顧,不用透過制式的課輔模式,就這樣在一個人文空間形成了照護與關懷的體系。

  小朋友在這裡,一邊寫功課一邊跟著部落大哥查馬克的歌聲,不管是母語還是國語的歌詞,一字不漏地跟著R&B唱完。《古調在都會漫步》這張專輯,是原住民樂團圖騰主唱之一查馬克所發的專輯。

  查馬克是卡拉魯然部落現任青年會副會長,當初他也是部落文化成長班最早期帶出來的孩子,那時他才國中。如今,他在音樂事業的成長,同樣也成為陪伴部落弟弟妹妹的榜樣,讓部落的弟弟妹妹感受到我們擁有一個很厲害的大哥哥,以後我們也會跟他一樣有成就。我想,應該是這樣一代影響一代的信念,讓珊珊願意如此繼續堅持下去吧。

  我與珊珊相識已久,聽著部落小孩從喊她「珊珊姐接」到「珊珊瑪咪」,十幾年來,歲月都在我們的年齡與臉龐刻劃下印痕,不變的是對於部落少年與青少年男女那份關心與在意。珊珊在她人生的中途選擇回家園定根,最想要看到的,還是卡拉魯然的孩子順利地成長。珊珊的故事,讓我覺得,只要有更多人都能支持這樣的在地小店,由他們以親情與連結守護家園、守護孩子,這才會是偏鄉地區不靠財團也能創造青年就業的方式,而這樣累積的成果也會是最感人的驕傲。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參考資料
許善惠,2007。〈卡拉魯然,你好──甦醒的排灣靈魂〉,《在博物館搭起部落的舞台──傳承與希望:九十六年原住民教育成果暨南島樂舞展演活動成果專輯》,林建成編,頁56-77。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