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話題‧話語
  國家機器怪人:一則西太平洋群島的寓言故事

話題‧話語

  從國定遺址的監測防災管理談萬山遺址

考古探索

  淺談臺灣史前玉器的象徵功能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22期 2012.3.1

淺談臺灣史前玉器的象徵功能

文/楊淑玲

  史前玉器出現的時間甚早,以全世界出土玉器的資料研判,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發現並開始使用玉石。歷經漫長的新石器時期曾經大為興盛,而後漸漸衰退。在中國,玉文化的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從8,000年前起至商代早期,而後一階段則是從商代晚期至西周。在臺灣,玉器的使用開始於新石器早期,到新石器中、晚期,玉器進入興盛期,之後到鐵器時代,玉器迅速衰微。

  臺灣史前時代出土玉器的考古遺址不勝枚舉,貫穿臺灣各個時期的史前文化也幾乎不乏玉器的發現。依照目前的資料分析,最早的玉器是在距今大約5,500年前的大坌坑文化遺址發掘出土的玉錛(臧振華、李匡悌、朱正宜,2006)。錛原是一種木工工具,最早的玉錛可能只是質地考量而隨機選材之偶然產物,隨後出現玉環飾品,因數量稀少,所以成為一種相當珍貴的寶物。推測此時人們已經知道將石頭中最溫潤又為數甚少的玉挑選出來加工成某些特殊形制,玉器也因此逐漸成為史前人類愛美、財富和身份地位的表徵,甚至和死後世界連結,用來陪葬,進而彰顯出更豐富的文化意義和象徵功能。

圖1.芝山岩遺址出土之船形玉器。

圖2.卑南遺址出土之小玉鈴。
圖3.卑南遺址出土之人獸形玉玦耳飾。
圖4.卑南遺址出土之多環獸形玉玦複製品。
圖5.鹽寮遺址之蛙形玉器。

圖6.臺灣史前史展廳展出之船形玉器複製品。
圖7.臺灣史前史展廳之玉器展出。

  不過史前時代曾經出現的玉器除用來陪葬,且可能具有彰顯身份地位的玉錛、玉鑿和玉矛外,使用大量玉器的卑南文化或其它史前文化均出現一些可能具有象徵意義的裝飾品。有的在圖案設計上非常獨特,既與其日常生活相關,也可能和當時的一些宗教信仰結合。以下就列舉一些具有較特殊意義的玉器為例,如芝山岩遺址出土的船形玉器,卑南遺址出土的玉鈴、玉璧、多環獸形玉玦,以及在臺灣北部、南部和東部等地遺址均曾發現的人獸形玉玦等作分析。

一、船形玉器(圖1):在芝山岩遺址的圓山文化層發現1件。此一玉器為船形,在細長船身上搭載了至少4個人。除了提供史前時代已有船隻航行的明確證據外,玉材本身的珍貴性也顯示器物本身可能被賦予用來和神靈溝通的媒介象徵。

二、玉鈴(圖2):目前以卑南遺址出土最多此類型玉器,外形和今日的銅鈴相仿,但圓球部位為實體,並非像銅鈴般中空可發出聲響。由於每一顆大小不到0.7公分,加工精細的程度令人讚嘆。出土的串數很少,每一串的數量多達數百顆,穿戴在額部或顱頂前部,佩戴者均為女性,可能是具有特殊社會地位者,而且不排除可能是女巫,而玉鈴可能是一種神權的象徵。

三、人獸形玉玦耳飾(圖3):出現在臺東縣卑南遺址和港口遺址、臺北市芝山岩遺址、宜蘭縣丸山遺址、臺北縣十三行遺址以及屏東縣Chula遺址。因每個遺址出土的數量均很少,但質地卻都相當精美,所以是一種很珍貴的玉器。將人和動物結合的造形非常有創意,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這些玉器在當時的社會可能是人、祖先和神靈動物間溝通感應的媒介。

四、多環獸形玉玦(圖4):僅在卑南遺址出土1件。其周緣設計7隻抽象化的動物形體,為全台罕見。其中器身兩側的動物造形對稱排列,製作工法非常講究,傳達成排動物的意象明顯,可能具有獵獲豐饒的象徵意義。

五、蛙形玉飾(圖5):僅在花蓮縣鹽寮遺址發現1件。雕工細膩,講求對稱,具有一對突出的大眼和趴臥的雙足。這種有部份象形的玉飾可能是部落圖騰的表徵。

  上述玉器目前均陳列在本館的史前史展示廳(圖6、圖7)和卑南文化公園遊客中心展出,歡迎大家一起來尋寶,探尋它們背後隱藏的神秘訊息。

參考資料

宋文薰、連照美。1984。臺灣史前時代人獸形玉玦。考古人類學刊第44期。臺北: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楊淑玲。1997。卑南遺址出土的玉器。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臧振華、李匡悌、朱正宜。2006。先民履跡。南科考古發現專輯,南瀛文化叢書138。臺南:臺南縣政府。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公園組研究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