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考古探索
  麒麟遺址再發現

博物館頻道

  「都是為了美麗的風景」— 藝術與空間之間的跨型態建築

博物館頻道

  時光載具-南科分館展示規劃記實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186期 2010.8.15
 

麒麟遺址再發現

文‧圖/葉美珍


麒麟遺址長滿雜木林,上山調查須自行開路。

  臺東縣成功鎮麒麟遺址為麒麟文化之代表性遺址,40年前以出土單石知名,單石出土之丘陵當時開發為梯田與香茅草園,地表無雜木,景觀開闊,數年後農園荒廢,丘陵地貌長滿濃密雜木林,相關道路景觀亦略有變化,因此外來者常無從辨識,使得40年來研究者未能再探其究而覆蓋上神秘面紗。

  根據孫寶(1)綱報導,「最初發現麒麟遺址的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的鮑克蘭(Inez de Beauclair)女士,她在1963年初作民族學調查時,注意到這個巨石文化遺址。該年一月宋文薰先生作初步調查及試掘,當時重要發現為石棺。1967年10月15日宋先生所率領的臺大考古隊,又在麒麟作了一星期的發掘工作,發現了石牆、穿孔大石、單石、石輪、雕有人像的帶肩形單石等。另外1968年3月18日到4月22日的發掘工作較有系統,也較具規模..。」(1.孫寶綱,2006 〈臺灣東海岸麒麟遺址出土器物的初步研究〉考古人類學刊66:216-246)

  根據同一報導,1967至1968年麒麟遺址出土礫石結構,包括排列有次序之有肩單石、有槽單石及石輪等巨石文化遺物。當時出土遺物包括石質及陶質標本,石質標本近200件,包括打製石鋤、錛鑿形器、矛鏃形器、砝碼形網墜、石子器、凹石、石鐲、石刀、石支腳等,陶質標本包括陶片及陶紡輪,陶器絕大部分為素面、含砂之敞口罐形器口緣與腹片,有的帶蓋,有的帶圈足,以及帶圓柱弧形、圓柱形、乳狀、扁弧形、鼻狀等橫式把手。


1968年參與工作之當地民眾(右)協助確認當時發掘地點。

  2008年筆者接受臺東縣政府委託,進行有關麒麟遺址範圍研究計畫,首要之務為找到麒麟遺址1968年發掘地點,在當地詢問許久終於找到曾參與發掘工作之張素玉小姐。張小姐為阿美族人,參與工作時20多歲,經過訪談並出示相關圖片,她清楚記得當時探坑發掘情況,如探坑旁蓄水池、香茅油煉油作坊,以及上工時所走路徑等。經過指點,筆者於恩光橋旁確定發掘地點所在之丘陵,其地表長年布滿雜木林及牧草,上山之路也因長滿高大牧草而淹沒,若非熟知地形者,實無法找到上山之路,此亦為近年研究者未能上山調查之原因。


於原始發掘地點附近開挖探坑。

  丘陵區即原始發掘地點所在,調查時必須一路割草及砍掉少量樹木自闢小徑。40年前的開發行為將丘陵區依地勢開闢為階狀田地,因坡度陡,除煉油作坊下方有較大平坦地形外,其他田階寬度多半在3公尺以內。調查時發現史前遺物非常稀少,地表、田階斷面未見史前遺物,僅在小水道沖開之地表裂縫處採集1件石錛殘件及1片陶片。本次調查另一重點為找尋與麒麟遺址約同時發現之麒麟岩棺,所幸在地主引領下穿越樹林,順利到達岩棺所在地。只見一座岩棺半埋於土層中,經人工清理周邊後,確定岩棺即為麒麟岩棺,其保存狀況已較40年前差,殘損增加許多。


發掘出土之有槽單石。


麒麟岩棺現況。

  麒麟岩棺為長方形可移動式岩棺,棺身四側有一短邊及一長邊已完全佚失,殘存短邊棺身邊緣亦缺損甚多,僅殘留一短突起,所存長邊上緣亦多殘損,分布下端之長帶狀突起尚保存80%長度。棺身底部斷裂成二截,但尚保存其外形而未移動崩解。

  由於麒麟遺址地表很難採集到陶片、石器等遺物,當下推測麒麟遺址可能已無遺物保存,但出人意料的是在稍後的地表調查中尚可採集單石、石輪8件,另於開挖之試掘坑中亦出土單石1件,總計採集9件單石標本。

  東海岸出土單石之遺址不止麒麟一處,但麒麟遺址單石有如其中典型,因此這些麒麟遺址單石之再出現具有其重要意義(2)。(2.麒麟遺址2008年調查及試掘資料已發表於臺東文獻復刊第15期。)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童春發│主編:劉少君│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