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中坐者)在外求學期間回鄉,與親友合影

   高一生原名Uyongu.Yatauyungana,父親過世被日本郡守收養後,改名矢多一生。「矢多」來自鄒族姓氏Yatauyungan最前面兩個音節yata,「一生」意為鄒族第一位接受高等學校教育的學生。

  就讀日治時期台南師範學校期間,開始接觸現代音樂教育,非常喜歡彈奏鋼琴。假期中曾協助俄國學者聶夫斯基編寫鄒族語典。畢業後回到當時的阿里山達邦教育所任教,對家鄉的發展充滿了抱負。曾因勸阻鄒族青年參加高砂義勇軍前往南洋征戰,與日本人發生極大的爭執。台灣光復後,擔任當時的台南縣吳鳳鄉 (今改名為阿里山鄉)第一任鄉長直到民國四十一年被捕為止。

   高一生不僅關心族人教育,更積極參與鄒族語言、文化的紀錄與保存;投入鄒族公共事務與生活改善,如推廣農業新知、改善醫療習慣等;以及爭取新墾地,鼓勵族人移至新美、茶山發展,拓展鄒族人的生存空間等。也時時以此期勉妻子一起為族人盡心力,妻子是他得力的助手與討論的對象。

   民國36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因協助涉案者避難以及後來倡導原住民自治區的遠景,而成為白色恐怖時期的受難者之一。妻子與孩子們的生活與成長過程雖有多處傷痕,卻也在多年過後,對世間擁有更寬容的胸懷。一如陳素貞女士在高一生的墓碑上為其一生寫下的這段註腳:「有愛、有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