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遺址的繩紋陶罐


/葉美珍

   
  大坑遺址繩紋陶罐目前陳列在史前廳展現繩紋陶文化之第2展示室,這件無足無把陶罐高28公分,口緣直徑約19公分,腹部直徑約34公分,為1件修復而成之陶罐,是東部繩紋陶時期遺留至今少數能辨全形的陶器,而且是4500年前至3500年前東部繩紋陶時代主要文化─大坑文化之典型陶器,因此筆者及同僚稱之為「大坑式繩紋陶器」(圖1),與大坌坑式繩紋陶器及富山式繩紋陶器並列為東部繩紋陶時代的三大代表性繩紋陶器系列。

     陶罐是在1993年本館考古人員執行台十一線公路拓寬工程對史前遺址影響之評估計劃時,於大坑遺址所採集。大坑遺址位花蓮縣壽豐鄉大坑村,所在地如今開發為花蓮海洋世界,在1993年時為廢棄磚廠以及梯田,史前時代的陶片常與近代燒製的磚塊殘片混在一起。陶罐出土於磚廠附近(圖2),呈現碎裂狀態,保存部位約有原來之八成左右(圖3)。由於當地土質黏實,陶罐質地保存不良,在處理時容易失去表面陶衣,所幸這件陶器的表面繩紋保存不錯,紋飾頗為清晰。碎裂的陶片經過本館陶器修復人員修復後,成為東部遺址出土少數可見全形之繩紋陶罐。

    大坑式繩紋陶器主要分布在花蓮溪口南北兩岸沙丘遺址,目前已知的分布範圍不是很廣,但遺址相當集中,主要遺址有花崗山、嶺頂、大坑、鹽寮、橄子樹腳等十多個遺址。筆者等於上述幾處遺址都採集到不少的繩紋陶片,其中花崗山、大坑及橄子樹腳遺址出土之繩紋陶片比例相當高。由於大坑遺址較早被發現繩紋陶層,因此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劉益昌提出「大坑文化」一詞。

大坑遺址有幾處地點,除了磚廠之外,筆者曾於附近台11線公路東側的另一處地點因石板棺出土而進行考古試掘,該處地點上層為花山文化層,出土素面陶器、石器、石板棺及甕棺,下層為大坑文化層,出土少量石器及大量繩紋陶器殘片,與花蓮溪以北的花山遺址文化堆積大致相同。經過幾次的考古工作,筆者等更加確定大坑文化是東海岸北段花蓮溪附近地區主要的繩紋陶文化。

大坑式繩紋陶器絕大多數是圖中所見之侈口罐,只有少數平口豆形器。本館考古研究人員李坤修先生認為「大坑式繩紋陶器,從器形及質地上看來,顯然和台灣北部的繩紋陶系統有較深的淵源,而和東海岸南段的繩紋陶則無明顯關係。….這類型的繩紋陶都和大坌坑式繩紋陶有一些關聯。」

1.大坑遺址繩紋陶罐

2.工作人員(圖中心位置)於大坑遺址採集陶罐

3.大坑遺址繩紋陶罐出土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