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史前館推動部落樂舞串聯的二三事

南島文化專欄

  天搖地動地牛翻身:臺灣原住民地震傳說

博物館頻道

  「走讀部落‧為長青『賀彩』──重回來食路篇」構想緣起與辦理心得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11月14日晚間於臺東縣金峰鄉嘉蘭村,由曦麗古工坊、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臺東縣立大王國民中學以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共同舉辦的「走讀發表會‧《東邊的西魯凱》魯凱排灣族語雙語繪本新書發表會」,現場聚集關心此書發表的族人與各界夥伴60餘人,也難能聚集了平時分散各地的西魯凱社群,其中好幾位是70、80歲的魯凱族長輩,嘉蘭村不分排灣、魯凱的村民也熱切到場支持。當天以魯凱語及排灣語來主持及敘事的現場,實現在地發聲的美好主體性。不少與會者深深被現場氛圍激勵,未來希望也能發展出家鄉的故事繪本。

  發表會之後,緊接著是11月22日下午於大王國中辦理教師研習「走讀Café‧東邊的西魯凱─文化與歷史工作坊」。透過講述繪本創作與田野採集的歷程、西魯凱東遷史與移住生命故事分享,深入了解移住後族人的認同與文化適應狀況,更進一步探討移住後的文化與語言傳承課題。

文‧圖/史前館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504期 2023.12.1
 

  博物館與部落合作的活動累積,總會成為彼此未來繼續邁進的力量,而在不知道的時候再度探頭。史前館自2004年起實施將近十年的「臺灣原住民族樂舞傳承計畫」,這個基礎所帶來的能量也以各種形式繼續發展。

  如何解釋地震的形成,世界各地不同族群不同文化有各種說法。在臺灣,無論是漢人或是原住民,都有地震與動物相關的說法,例如牛、熊、鹿、魚等等,或是發自內心力量帶來災害而造成今日吾人所知的月形石柱遺留。

  「走讀臺灣」在史前館隨著不同業務組室的構想,形成各種有意思的教育行動。本期先來看與阿美族長輩合作的部落地圖製作,透過引發長輩將自身過去記憶轉化為立體的部落地圖,長者口中的故事,也是部落的文化資產。

 
 

史前館推動部落樂舞串聯的二三事

文‧圖/林建成


從「南島樂舞」展演到部落樂舞交流,創造不同族群交流的機會,圖為達魯瑪克部落與太魯閣族樂舞交流

前言

  2017年第28屆金曲獎頒獎夜,卑南族Katratripulr卡大地布創作歌手Sangpuy桑布伊以《Yaangad椏幹》專輯奪下了年度專輯獎、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最佳演唱錄音專輯獎。當時我曾寫了一個簡訊恭喜這位新出爐的「三冠王」,隨口問他要不要「年輕時表演的影片」,他驚訝地說:「啊,有嗎?

  日前接獲魯凱族Taromak達魯瑪克部落樂舞團隊於2023年11月18日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演出《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緣定鞦韆》,除了為部落伙伴們感到高興外,特別祝福樂舞團隊演出成功。

  史前館部落樂舞的推出,是2004年起由「臺灣原住民族樂舞教育傳承計畫」開始,從部落裡零散的表演,到著手組織樂舞團隊,站上更大的舞台,走過一段長遠的路,族人們都難忘館方推動部落樂舞長期陪伴與成長的日子。

詳全▲TOP

 
 

天搖地動地牛翻身:臺灣原住民地震傳說

文‧圖提供/傅鳳琴   


月形石柱的故事傳說與地震有關

  地震可分為自然地震與人工地震(例如:核爆)。一般所稱之地震為自然地震,依發生之原因又可分為:(1)構造性地震、(2)火山地震、(3)衝擊性地震(例如隕石撞擊、原子彈)。其中又以板塊運動所造成的地殼變動(構造性地震)為主。

  臺灣因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帶,也是環太平洋火山帶重要的島嶼,地震活動十分頻繁。自2012年起,中央氣象局啟用24位元地震觀測系統,每年約可蒐錄近40,000次地震,其中有感地震約1,000 次。臺灣東部恰處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地震活動甚為頻繁(交通部中央氣象署,2017:11-40)。

詳全文▲TOP

 

 

「走讀部落‧為長青『賀彩』──重回來食路篇」構想緣起與辦理心得

文‧圖提供/Kuli Kilang 劉少君

試著在平面地圖上標示,有許多問號與挑戰

  「走讀臺灣」的活動,主要讓大家親身行走體驗當地的文化故事,看來非常適合喜歡趴趴走的健康青壯年。那麼,我們如何透過這樣美好的走讀計畫,來為樂齡族群推動活動呢?當我們將活動推廣到部落樂齡族群,我們需要考慮到許多老人的身體健康是亞健康或是行動不便的部落老人。

  此次規劃大致是通過幾本故事書的導讀,讓長輩回想過去的生活,然後製作地圖,讓他們用他們所習慣的口述方式,逐一標示在地圖上。通過引導長輩重回過去的方式,記錄他們走過的每一條道路。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乘風破浪到澎湖」特展
    時間:2023/11/23(四)~2024/9/1(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
  • 與土地共舞-自然與人共譜的臺南特展
    時間:2023/6/20(二)~2024/1/1(一)
    地點:南科考古館二樓特展廳
  • 「我是誰?:臺灣藝術史中的身分追尋」特展
    時間:2023/6/21(三)~2024/2/18(日)
    地點:康樂本館第一特展室及第二特展室
  • 海上人:阿美族遠洋漁生特展
    時間:2023/5/3(三)~2023/12/31(日)
    地點:康樂多功能空間
  • 直擊!博物館後臺特展
    時間:2023/5/10(三)~2023/12/31(日)
    地點:康樂本館B1展示中庭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走讀臺灣

  • 走讀史前‧追隨風暴之子的履跡
    活動時間:2021/10月‧線上播放
    追隨著風暴之子的主人翁瓦利,走訪花東海岸及縱谷的史前遺址吧!地表可見的巨石、散落的陶器或石器,都是史前人群生活的印記,站在遺址上遙想3,000年前,人們奔馳狩獵生活日常的情景,隨著風聲而來的古老低吟。 文本《巨石,你好!》

 》卑南遺址公園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代理館長蔡志忍│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