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無袖長上衣


方鈞瑋


  布農族的原居地為南投縣的仁愛鄉與信義鄉內的濁水溪與卡社溪流域。十八世紀初期,布農族越過中央山脈開始向東南方、南方,並隨後轉向西南方及南方大移動,這個遷徙過程大致可分成三期。在台灣原住民中,布農族的人口數在原住民總人口數中排名第四;然而,族群分佈區域僅次於泰雅族排第二位。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布農族是台灣原住民諸族中擴展力最強的民族。

因為這種強大的擴展力,自然而然,與鄰近族群接觸的機會也因而增加。這樣的族群接觸結果,充分表現在服飾上。根據李莎莉(1998:165)的研究,南投地區的服飾較具傳統性,不過女子的服裝早已漢化,而分佈在台東、高雄地區的男女服飾,多受鄰近魯凱、排灣族群的影響而應用兩族的服裝形制。

花蓮地區的服裝大致與南投地區差不多,為女子上衣的形制多為黑色或藍色漢式右襟長袖半長衣。

布農族男子服飾中,以無袖長上衣(habag)最具代表性,此類服飾屬於台灣原住民傳統的方衣系統。將兩塊長方形的織布,於長邊對摺縫合而成。織布以白色麻線為主夾織黑、粉紅、青綠、黃、紅、深藍等色的毛線,於腋下兩側、前襟與後襟處,挑織成縱向直條紋,圖樣包括長方形、直條紋、橫條紋、三角形等。

本件的特色在於衣服背面,約略在腋下處,以各種鮮豔的毛線織成一道橫向的寬邊棋盤式菱形花紋。菱形花紋是模仿百步蛇背上的紋樣所織成。據說,最初的衣服沒有任何彩色織紋,全為素白色,後來由於百步蛇鱗紋激發布農族人的靈感,遂仿蛇鱗紋應用在織紋上面(李莎莉,1998:169)。

布農人之所以將美麗特殊的圖樣織於衣服背面,可能與其日常生活的習性有關。在該族的文化中,無論在一般生活或祭儀活動,「蹲」這個動作具有許多重要的意義。例如,在許多祭儀活動中,男子是蹲在地上,圍著圓圈舉行,於是背後的織紋會特別引人注目。另外,在長衣背面近下擺處,織有二、三或四條素色麻紗浮紋,該紋具有護身避邪的宗教特性,是任何一件長背心都不能省略的紋路(徐瀛洲、徐韶仁,1994:163-164)。

另外,這些織紋同時也代表著女子的巧思,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現在圖案的設計上,在聚會時便可以互相稱讚一番(李天送等著,2001:35)。

 

參考書目:

李莎莉

1998  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說。台北:南天書局。

李天送、李建國、翁立娃

2001  阿媽的織布箱。台北:財團法人浩然基金會。

徐瀛洲、徐韶仁

1994  台灣山胞物質文化:傳統手工技藝之研究(雅美、布農二族)。內政部專題委託研究計畫報告。台北市:內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