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博物館行銷

 

臧振華

 

  本館經過十多年的籌建,終於在今年817日正式開館,全館14個展廳加上1個「照片會說話」特展全面開放。然而我們發現,來本館參觀之人數,並沒有因為全面開館而有所增加。分析其原因,固然與暑假接近尾聲,來台東旅遊的人數銳減有關,然而這也提醒了我們,該是認真思考博物館行銷的時候了。 於是,我要求成立了一個「行銷推動小組」。對此,有同仁問我:本館就要部分委外經營了,為何還需要行銷呢?也有人不完全瞭解這個行銷小組要做些什麼事? 其實,本館成立「行銷推動小組」,並不是要將行銷的工作就完全交給了這個小組,而是請這個小組的同仁動動腦筋,提出一些行銷的策略和規劃。真正的博物館行銷工作,還是需要博物館內的每一位同仁來共同參與。

  一般人以為行銷就像售賣商品那樣,交給推銷員就搞定了;其實,以現代的行銷概念,行銷並不是個別的行動,而是一個過程。美國行銷協會(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對行銷所下的定義,就指出:「行銷是規劃和執行理念、價錢、推廣,以及分散構想、產品和服務的過程,用以交換個人欲望的滿足和組織目標的達成。」所以,博物館的行銷同樣需要透過一個過程來達到行銷的目標。

  過去,博物館往往會藉由增加先進的設施,展示奇特的文物,或作噱頭式的宣傳來吸引觀眾,但是這些行銷的方式充其量只能吸引一時的觀眾,卻未必能能發揮長遠的效果,甚而有可能給博物館帶來功能上的負面影響。而現代的博物館行銷則被認為是一個社會性、心理性和管理性的過程,是要儘可能地來瞭解和滿足觀眾的需求,引發觀眾進入博物館的意願,以達到博物館功能性的目標。換言之,博物館的行銷不應是由博物館單方面的向外推銷,而是要配合觀眾的欲望和需求,吸引他們進入博物館。這就如美國博物館行銷專家Katherine Khalife 所說的,是一種 “outside-in”, 而不是 “inside-out” 的行銷方式。

  所以,博物館的行銷,不是只限定於辦個活動或作個廣告等技術的層面而已,還須要全面地瞭解、尊重和回應各類觀眾的欲望和需求。而,這其中所涉及的業務,就不僅是侷限於展示和公共服務了,也必然涵蓋了博物館其它層面的工作。小到電話應答的親切性,大到建築設施的舒適和方便性,都是博物館行銷過程中的一部份。因此,行銷其實是博物館內的每一個成員的責任;行銷的成功與否,端賴每一個博物館員要有榮辱與共的認知、要能成為達到行銷目標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