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沿著絲路抱佛足:談「光照大千──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考古展」

博物館頻道

  馬年說馬事

考古探索

  談臺東縣上岩灣遺址之石板棺──以B2為例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68期 2014.2.1

談臺東縣上岩灣遺址之石板棺──以B2為例

文‧圖/李坤修

石板棺之出土

  臺東縣上岩灣遺址位臺東新站西北方約2km,所在階地近代開闢為高接梨、釋迦果園,開發行為趨於穩定,因土地屬於國有地,近年來動土機會不多,遺址遺物露出機率少,因此遺址發現至今超過20年,除已知石板棺及零星陶片出土外,歷次調查工作在遺址上並未有太多發現。


圖版1.上岩灣遺址為東46縣道從中穿過(遠處為東海岸)。

  階地上主要道路為東46縣道,北端自美濃高臺向南經頂岩灣、岩灣至鐵路台東新站,道路於里程4k至5k處穿過上岩灣遺址(圖1、圖版1)。2011年7月該縣道進行拓寬工程時道路兩側露出石板棺,本館受臺東縣政府文化處之託,執行針對石板棺之小型搶救發掘工作。

  搶救發掘工作總共發掘6個2m×2m之考古探坑,發現10具石板棺,其中1具僅剩殘跡,2具因僅露出局部且不在施工範圍而未作發掘,總計處理7具石板棺墓葬。

圖1.上岩灣遺址位置圖。

  上岩灣遺址因工程所露出石板棺均採考古探坑發掘方式出土,一方面有次序地將石板棺尚埋於土中部分完整發掘出土,另方面藉此了解石板棺與週圍地層關係,並探測是否有其他史前文化遺留。

  上岩灣遺址遺物零星,從地表及各個探坑中採集到54片陶片(重229g)及6件石器,最重要的是石板棺結構以及12件陪葬玉器代表之埋葬模式(註)。

圖解石板棺結構:以B2為例

  道路拓寬範圍內所開挖6個探坑(編號TP1-TP6)共出土8具石板棺(圖2),編號依序為B1至B8,除B4僅剩殘跡而未處理外,其他7具石板棺雖因道路工程而殘缺不全,但其結構特徵仍清楚顯示與卑南遺址出土石板棺具有高度相似性。

圖2.上岩灣遺址搶救發掘探坑及石板棺出土位置示意圖。

  在空間分佈的特性上,石板棺以北偏東20°至30°方向成帶狀埋葬,與卑南遺址墓葬群相似。在石板棺的結構上,都是以東西長軸側板夾南北短軸側板組合之所謂「卑南式」石板棺(宋文薫、連照美1985)。除B5及B8之外,其他石板棺基本上均以2片石板組合成蓋板,也各以2片石板組合成東西側板之固定模式。這種石板棺組合模式正是卑南遺址石板棺主流形式。

  7具石板棺之棺頂高程最低204.56m,最高207.09m。石板棺大多殘損,僅B2及B7棺身較為完整。石板棺均未保存人骨,其中5具石板棺出土陪葬玉器,包括B1、B2各出土2件,B3出土3件,B5出土4件及B8出土1件,12件陪葬玉器中僅有1件戈矛形器,其餘11件為錛鑿形器。

  本文即以棺身四周側板俱全且帶陪葬品之B2為例,圖解上岩灣遺址石板棺結構與陪葬現象(圖3-5、圖版2-5)。

圖3.B2蓋板結構圖。

圖4.B2棺底現象圖。

圖5.B2棺身結構分析圖。

  B2位TP3探坑中央偏南,地表下71cm(EL206.91m)。墓葬南端伸出探坑南牆外。方向為N24°E。石板棺南端蓋板及局部南側板為拓寬工程所破壞,其餘部分保存完整。

  墓葬呈長方形,由10片棺板所組成,其中蓋板由2片組成,東側板及西側板各由2片板組成,南北側板各有1片,底板亦由2片組成。棺身側板結構方式為東西側板夾南北側板,屬「卑南式」石板棺。石板棺內部長176cm,南端寬39cm,北端寬33cm,棺內深36cm。棺內未保存人骨遺留。

  陪葬品為玉錛2件。兩件玉器集中出現在棺內東側邊緣,距南板45cm,出土時玉器緊貼於底板。

圖版2.B2蓋板發掘出土。

圖版3.B2與B4之緊鄰關係。

圖版4.B2陪葬玉器出土。

圖版5.2件陪葬玉錛。

石板棺所屬文化階段

  經過本次考古工作,推測上岩灣遺址東側邊緣可能在公路里程5k+160m處,即本次發掘區東端,由於道路於此處高度陡降,加大道路與階地面之比高,使得階地斷面有如「峭壁」,在此「峭璧」上亦可見一石板棺之露頭,續往東之斷面已無遺物。

  西端則藉由道路排水溝設施挖開之溝渠斷面觀察,西界約在4k+980m,續往西幾無遺物分布,亦即遺址東西側範圍約自4k+980m至5k+160m,東西長度約180m,南北以道路兩旁各推估20m,以合計寬度45m估算,約為8100㎡。此一範圍小於以往之推測(臧振華、葉美珍2000),屬於比較可能埋藏石板棺之範圍。

  有關上岩灣遺址石板棺所屬文化階段,在缺乏有機物標本進行定年之情況下,可從石板棺出土層位、石板棺類型以及陪葬品特徵等因素來作初步研判。

  從石板棺類型及陪葬品特徵來看,上岩灣遺址石板棺類型採「卑南ⅠA型」,行單體直肢葬,且陪葬錛鑿、戈矛等武器工具類玉器,此類特徵與其他繩紋陶文化石板棺類似,卑南遺址下層石板棺陪葬亦多為武器工具類,顯示石板棺及陪葬品特徵類同。

  按此時期有少數石板棺陪葬裝飾玉器,以卑南文化公園西側高程80公尺之「瞭望台」基地於1995年出土之3具石板棺為例,飾品包括小管珠、方形玉耳飾等。

  從埋藏層位來看,上岩灣遺址雖受到農業及道路開發影響,然石板棺層相對保存良好。由於石板棺往下埋藏,各探坑之石板棺層內陶片極少,埋藏層上方陶片與石器亦稀少,似未存在分布大量陶片之生活面,且器表剝蝕,顯示挖墓坑後回填所帶入的陶片很少,亦即埋葬者所站立之地表當時應無太多陶片遺留。研判此區域對於石板棺主及埋葬者而言可能不是居住之村落,而是較無人煙之墳場地,故遺留器物量少,可能為短暫埋葬活動所遺留。

  TP5及TP6石板棺埋藏層之上分布一雜亂礫石層,因礫石層直接觸及棺頂且大幅超過可能之墓坑範圍,研判可能有二,一是回填造成之填土層,二是埋葬後遭遇天然因素造成之土石流動。

  前述石板棺埋藏層內幾乎不見陶片,而多見於石板棺上方土層,且器表剝蝕無法辨識是否帶有紋飾,T5、T6亂石層夾雜之陶片亦多僅存胎土,顯示歷經滾磨後之現象,然仍有數片陶片保存清楚繩紋。由於此一雜亂土石層晚於石板棺埋藏時間,故初步研判上岩灣遺址石板棺屬於繩紋陶富山文化階段之可能性較高。富山文化之年代約在4200BP至3800BP間。

  綜合上述,上岩灣遺址石板棺群初步判斷為繩紋陶時代石板棺,如此不僅增加臺東地區繩紋陶文化石板棺案例,並加強已歸納之繩紋陶時代石板棺埋葬模式,如此將有助於進一步區分、釐清卑南遺址歷經繩紋陶時代至卑南文化時代之石板棺群,以增進東部史前時代石板棺之系統性研究。

參考書目
宋文薰、連照美
  1985 《卑南遺址發掘資料整理報告,第二卷─墓葬分析》,教育部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研究計畫報告(未出版)。

臧振華、葉美珍
  2000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臺東縣》,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四期)報告,臺北:內政部編印。

註:本次考古工作成果撰寫為「臺東縣上岩灣遺址石板棺研究──以2011年出土石板棺為例」一文發表於田野考古期刊(刊期未定)。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