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平洋原住民﹙南島語族﹚不光是靠海吃飯,也靠山討生活。陸地不但是南島人建立家屋、聚落的所在,也是他們日常生活的空間,以及許多食物生產的場所。使用土地的方式包括水田耕作、狩獵、採集、山田燒墾等。
|
|
圖左:芋頭是南島人的主要作物之一,圖為在芋頭田工作的婦女。
圖右:印尼的水田景觀。
|
水稻與芋頭經常需要引水灌溉。水稻散見於台灣與東南亞,有些品種的芋頭也需要水澤的環境。台灣蘭嶼的雅美﹙達悟﹚族種植水芋,由河流導水輸送到田裡。
菲律賓呂宋島北部山區的伊福高梯田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景,有兩、三千年歷史,十分壯觀,層層累積高達一公里。稻米是伊福高人的主食,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取決於他能收穫的稻米量。每年二月女人開始插秧,除草、除去水田的浮渣、收割等也都是女人的工作,男人則負責修復梯田的石牆、田埂、灌溉系統,在收割時幫忙拖運。
狩獵與採集
狩獵採集族群運用各式各樣的容器、武器、陷阱、取火方式,以採集包括果實、野生植物、昆蟲、小動物等食物。這是男女老少都能做的工作。他們不會完全耗盡地域上的所有資源,只取用當下所需的一部份,相當重視分享,也隱含著生態平衡的特質。
南島語族常用的狩獵方式,包括以弓箭或槍射殺、以矛刺殺、設陷阱捕獲等。獵人常常飼養獵犬,協助圍困野獸,或將野獸從叢林中趕出。若為團體狩獵,在分配獵物時,獵犬的主人、第一個射中獵物的人、頭目等,往往可以分得特定部位的獸肉或內臟。
與狩獵有關的禁忌很多,例如排灣族女人不得觸摸獵具、獵人出發前不可以聽到噴嚏聲,行程中也不可打噴嚏,否則應立刻停止出獵,以免遭受不幸。
山田燒墾與園藝栽培
山田燒墾﹙或稱刀耕火種、游耕﹚盛行於熱帶雨林區,人們合力開闢一塊土地之後,將土地上原有的樹木、雜草放火焚燒,利用灰燼做為肥料,一年到數年之後地力逐漸衰竭,另覓其他土地再行開墾。原來耕作的土地休耕十年到二十年,使得土壤的養分在逐漸恢復之後,再行使用。這整個周期可分為:擇地、砍伐、焚燒、耕作、休耕、再擇新耕地等六個不斷循環的階段。採行山田燒墾必須不斷開墾新的土地,有時聚落必須跟著遷移。
使用的農具為形制簡單的掘棒與小鋤,運用簡單的、就地取材、用火烤硬的木柴製成,這種不用犁與獸力的種植方式也被稱為「園藝栽培」(horticulture)。
在山田燒墾的農作之中,一個好的農人之所以獲得尊敬,並非完全來自他的農作技能,而是由於他勤勉不懈、證明他的努力履行了提供家庭與社會充足食物的義務。
※「山海家園─南太平洋原住民文化特展」預訂於九十二年六月七日於史前館開展。▲TOP